王莉軍
【摘 要】動態路由RIP是使用較早的一種內部網關協議,它因為有跳數的限制,所以只能適用于小型網絡。它是典型的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在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本論文通過Packet Tracer仿真環境論述了RIP的工作原理,以及RIPv1版本的局限性。
【關鍵詞】動態路由;RIP
中圖分類號: G642;TP39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1-014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1.072
【Abstract】Dynamic routing RIP is an earlier internal gateway protocol. It can only be applied to small network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hops. It is a typical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 and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n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of RIP and the limitations of RIPv1 version through Packet Tracer simul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Dynamic routing; RIP
1 原理說明
RIP是使用跳數作為路徑選擇的度量值,跳數最大值是15,當跳數大于15時,則認為目標網絡不可達。RIP協議路由表更新的規則可以用圖1的流程圖表示,當路由器接收一條新的路由條目時,先將跳數值加1,如果新的路由條目在原路由表中不存在,則路由表直接增加這一新條目;如果路由表中也有這一條到目標網絡的條目,則比較下一跳是否相同,下一跳如果相同,則直接將新接收的條目替換原來的條目;如果下一跳不同,則比較跳數值,如果新跳數更小,說明新路徑更優,則將新條目替換原來的條目,否則路由表不變[1-2]。
RIP協議可以設置成RIPv1和RIPv2版本,RIPv1版本有一些局限性,它不支持不連續的子網,不支持VLSM。下面將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說明。
2 案例分析
2.1 RIPv1不支持不連續的子網
RIPv1在主類網絡邊界有自動匯總功能,具體實現如圖2所示。當路由器發送路由信息時,如果發送的路由與發送接口的IP地址所在的主類網絡號不同,則該路由器為主類網絡邊界路由器,它會將發送的路由匯聚成主類網絡發送出去;如果發送的路由與發送接口的IP地址所在的主類網絡號相同,則路由器不會將發送的路由匯總[3]。
如圖3所示,R1路由器左側f0/0所在的網絡與R3路由器右側f0/0所在的網絡被中間兩個不連續的網絡給隔離開,這屬于不連續的子網網絡。
該網絡各個路由器接口發送路由和發送接口的IP地址所在的主類網絡號不同,所以要將發送的路由匯總成主類網絡發送出去。R1路由器的RIPv1報文更新情況如圖4所示,R2路由器的RIPv1報文更新情況如圖5所示,圖中我們可以看到R2路由器并沒有將分別從R1和R3收到的192.168.1.0網絡再發送出去,這是因為192.168.1.0是R1和R3的直連路由,已經是最優路徑。R3路由器的RIPv1報文更新情況如圖6所示。
R1、R2、R3路由器的路由表分別如圖7、8、9所示。從R2的路由表中可以看到,R2到192.168.1.0網絡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到R1路由器的,一條是到R2路由器的,在R2路由器上ping PC0和PC1的IP地址只能部分ping通,PC0不能ping通PC1。
2.2 RIPv1不支持VLSM
網絡拓撲圖如圖10所示,R1和R2路由器之間網絡的網絡前綴與PC0和PC1所在網絡的網絡前綴不一樣,R1和R2路由器的直連路由和RIPv1動態路由配置好后,查R1路由表內容如圖11所示,R2路由表如圖12所示,可以看到R1和R2只有直連路由,并沒有通過RIPv1路由協議學習到遠程網絡的路由,所以RIPv1不支持VLSM。
2.3 RIPv1支持連續且子網掩碼長度相同的網絡
網絡拓撲如圖13所示,配置R1和R2的直連路由和RIPv1動態路由,查看R1的路由表,如圖14所示,它有到PC1主機的遠程網絡,查看R2路由表如圖15所示,它有到PC0主機的遠程網絡。PC0和PC1之間也是可以ping通的。
3 結語
RIP協議的配置方法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原理方面較難理解,本文通過幾個案例論述了RIP的工作原理以及RIPv1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余世文.淺析RIP路由協議的工作原理及應用[J].福建電腦,2014.11:184-187.
[2]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6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52-155.
[3]劉向東,寇清華,張曉蕊,王德高.RIP協議分析及其實驗的設計與實現[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1:123-125.
[4]崔北亮.CCNA學習與實驗指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