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雁輝 印偉 王新 劉櫻怡 吳海旭
【摘 要】本文以江蘇旭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蘇省鹽城珍禽保護區立項投資的100 MWp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為例,對項目建設過程對保護區及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區內植被和野生動物多樣性、自然景觀以等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生態補償措施。
【關鍵詞】珍禽保護區;光伏發電;生態影響;生態補償
中圖分類號: X8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1-0264-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1.127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100 MWp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initiated and invested by Jiangsu xuq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in Yancheng Rare Birds Protection Area,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impacts were analyzed on the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main protected objects, the vegetation and wildlife diversity in the protected area,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Rare Bird Protection Area;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Ecological Impac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鹽城珍禽保護區是我國沿海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重要地區之一,物種數量約占我國海岸帶生物物種總數的1/10。鹽城保護區在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發展中的鹽城珍禽保護區已成為科普的基地、物種的基因庫、鳥類的天堂、天然的博物館。
旭強新能源響水100MWp光伏發電項目年發電量1.2億度,總投資9.5億人民幣,采取“漁光互補”的形式立體利用土地空間。項目地位于鹽城市響水縣,三圩鹽場原五工區2-7號范圍內,該地塊位于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一實驗區范圍內。
本次生態影響評價將丹頂鶴等珍禽的棲息地生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設為建設運營的生態敏感點[2],以陣列區、升壓站和場區道路作為評價主體(不包括輸電線路),基于區域生態環境因子歷史和現狀調查結果,結合光伏發電項目特點,以植被覆蓋度、動物分布、動植物多樣性作為評價重點,分析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類型、范圍和程度,進而論證生態保護、修復和補償措施有效性。
1 評價區生態評價
評價區位于鹽城市響水縣,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一實驗區范圍內。
評價結果:
1.1 生態功能定位
評價區為候鳥南遷至保護區越冬和停歇的棲息地,為鳥類提供適宜生境的生態服務功能較為突出[3]。
1.2 環境因子
調查顯示:地表水(海水)W1-W3斷面COD、BOD5、磷酸鹽、無機氮指標滿足海水水質二級標準,W3斷面pH以及W1-W3斷面SS超出二級標準,但程度輕微,滿足三級;大氣環境PM10日均濃度不滿足空氣質量一級標準,但滿足二級;其余符合一級標準。
1.3 土地利用
對遙感影像圖解譯得到土地利用現狀圖,最終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9類:養殖塘、林地、水庫、荒地、海洋、灘涂、道路、鹽田和建設用地(本項目涉及的太陽能電板覆蓋的養殖塘是建設用地中的一種建設方式);將重點評價區分為4類:養殖塘、道路、建設用地、荒地;將旭強場區分為3類:養殖塘、道路和建設用地(主要的建設方式為太陽能電板覆蓋的養殖塘)。
1.4 維管植物
陸生維管植被實地調查采用樣方法,水生植物調查采用斷面法,二者同時結合樣線法[4]。
調查顯示陸生草本植物樣方內草本植物多樣性和豐富度指數均較高,均勻度指數中等偏高,說明陸生草本植物有較高的多樣性和豐富度,存在明顯的優勢種,但是生物量總體均較低。重點評價區多樣性分析結果與評價區相似,但生物量相比有明顯差別。
水生草本植物在評價區內多樣性和豐富度指數均較低,均勻度指數較高。重點評價區內生物量明顯低于之外的生物量。
1.5 陸生脊椎動物
鳥類調查方法以樣線法為主[5],調查大面積水域時輔以直接計數法。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陸生哺乳動物資源現狀采用樣線法進行調查,與鳥類調查同時進行。由于部分哺乳動物習夜行性,且體型較小的嚙齒類和鼩鼱等營地下生活,較難發現,因此增加捕獲法輔助調查。
1.5.1 鳥類
評價區鳥類群落豐富度較高。冬季大量候鳥在此棲息覓食,呈集中分布,因此種群數量多度、豐富度及多樣性較高,但均勻度較低。
重點評價區雖然有一定量的珍稀瀕危物種,但主要集中分布于水庫區域,并且以鸻鷸類為主。相比于評價區,種類和種群數量均遠小于后者,保護等級也相對較低,因此重點評價區尤其是場區并非大量珍稀瀕危鳥類的最主要棲息地。
1.5.2 其他脊椎動物
評價區與重點評價區其他陸生脊椎動物資源多樣性較低。哺乳動物以嚙齒類為主,蛇類及兩棲動物也相對較少。
1.6 生態系統評價
評價區主要用地類型為養殖塘和鹽田。重點評價區有著與評價區類似的生態系統,其差異主要為生境的單一性和人為干擾而產生的組成及生態服務功能差別。本項目對永久占地內的生態系統具有較為明顯影響,主要是鳥類覓食棲息地的喪失。
2 生態環境影響
2.1 環境影響
運營期水污染源一部分為電站職工生活污水,經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標準。項目中所產生的各項產物如變壓器廢油、污水等會通過回收、處理等方式滿足海水水質標準,說明對周邊地表水環境影響不顯著。
大氣環境中PM10日均值超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一級標準,但滿足二級標準。PM10超標主要原因可能是旭強項目地內和項目地周邊多為土質護坡的養殖塘,風吹后揚塵較多。本項目在運營期間基本無廢氣產生,對周邊大氣環境基本無影響。
項目運營期對周邊晝夜聲環境幾乎無影響,現狀監測值均小于歷史情況;對工作區晝夜聲環境也影響較小,現狀監測值亦均小于歷史情況,項目環境噪聲排放值晝、夜間的監測結果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中的1類標準要求。
總體而言,對周邊水、大氣、聲環境影響較小或基本無影響。
2.2 物種多樣性影響
建設后對整個評價區植物多樣性的影響較小,但導致場區內植物多樣性在初期明顯降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目場區內植物多樣性將逐漸恢復。項目建設后對整個評價區內植被覆蓋度影響不大,而對重點評價區范圍內植物覆蓋度影響較大,導致重點評價區范圍內植被覆蓋度有所下降。
對于鳥類而言,區內鳥類各種群比例雖然基本保持穩定,但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鳥類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差。項目建設加速了重點評價區內鳥類種群數量的下降,場區內鸻鷸類和鷗類群落出現大規模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增加保護區其他區域自然生境的承載壓力,并降低鳥類遷徙成功率。建成前期因濕地生境尚未恢復,項目區多見麻雀、喜鵲、白鹡鸰等伴人鳥類;隨著生境恢復鷺類和鸻鷸類數量所回升。
對于其他陸生脊椎動物而言,由于擾動區域相對評價區較小,建成后對區內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群落和分布影響不大;但在場區內,由于人類擾動更加強烈,部分伴人種群如褐家鼠等其種群數量相比建設前增加,野生種群則趨于遠離。
2.3 生態系統影響
主要影響為原有養殖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改變。建設后146.1hm2的深水精養塘表面被覆蓋了太陽能電池板,濕地性質發生了變化,水鳥種群數和個體數量均呈下降趨勢。實施后數量有明顯減少,生態系統結構簡化,項目區也逐步喪失了其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項目區生態系統健康指數、穩定性和恢復能力均有明顯下降。
生態影響主要是導致鳥類適宜棲息地減少。區內水鳥將會擴散到鄰近區域的適宜生境內(特別是核心區和緩沖區),加劇核心區和緩沖區的生境承載負荷。因此,有必要開展生態保護及修復,增加生態服務功能。
3 生態保護與減緩措施
開展飼補:在場區內所有坑塘地形區域進行貝類補飼
場區圍欄生態化改造:將場區現有的鋼絲網圍欄改為在圍欄表面及兩側種植攀緣植物和灌木作為綠籬為鳥類提供一定的休憩和隱蔽場所
裸地修復:在區內裸地和場區外受影響區域種植適宜的植物,包括鳥類喜食的蘆葦、藨草等植物,實施灌草結合的立體種植模式,為鳥類等動物提供活動、休憩、覓食和隱蔽的場所。
終止后續工程:為響應保護區有關部門的要求,減輕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晶科電力決定停止后續一切工程建設,終止原規劃中的二期和三期內容,不再擴大占地范圍。
污水回用:污水出水水質執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綠地灌溉水質》(GB/T 25499-2010)標準,并將其作為園林植物灌溉用水,不外排。
4 生態修復方案
將生態修復范圍內的200公頃深水精養塘重新恢復為自然濕地,并通過地形改造、原生植被恢復和增殖放流等方式,以提高此地塊作為鳥類棲息地和覓食地的生態價值,并以此作為占地塊造成的生態損失的生態補償,見圖2。
鳥類避險區:針對鳥類避險需求,主要構筑幾個小島,種植部分鹽生草本等,主要功能是給涉禽及游禽避險及休憩,也有可能又部分鳥類在該處繁殖。
涉禽覓食區:針對涉禽覓食需求,主要構筑幾個淺灘區域,創造大量的水深0-0.3m的區域,供涉禽覓食。該區域是涉禽的主要覓食地,也是部分幼魚的覓食場所。
游禽覓食區:針對游禽的覓食區域,構筑開敞水面,同時在該區種植沉水植物,該區也是魚類重要的繁育場所。
魚類避險區:針對魚類的避險區,構筑水深2-3m的區域,該區是魚類的避險區域,也是冬季時魚類的重要越冬場。
生態緩沖區:該區由隔離溝及灌木叢組成,防止人類進入,干擾鳥類。灌木叢制造一定的視覺屏障及減緩部分噪音污染,增加鳥類的安全感。
4.1 地形改造
地形改造包括生態島塑造、中心區淺灘塑造、淺灘駁岸塑造、開敞水面地形塑造、深水區地形塑造以及堤岸地形塑造。
4.2 植被修復
修復選擇耐鹽植物。根據鳥類棲息不同生境和水深,恢復灌木、陸生鹽地草本和水生植物。適當保留原有灘地供不同鳥類棲息。
4.3 魚類和底棲動物恢復
植物的配置和恢復完成后,進行水生動物引入和恢復。為防止鳥類捕食,針對性的在鳥類數量較少的時候放養一些底棲動物及魚類等。
4.4 水文調控
采用引退水和季節性調控水位以期達到對鳥類棲息地生境塑造及植被生長調劑的作用。
4.5 效益分析
通過修復區建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顯著提高了鳥類多樣性;通過植被、魚類及底棲動物等恢復工程,修復區單位面積可利用的食物顯著增加,可承載更多的珍禽覓食,承載力提高;通過打造自然濕地,利用自然濕地收集、攔截、凈化周邊匯水污水的形式,提高出水水質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了水質的改善。
通過對秋季遷徙期和越冬期的鳥類調查,修復區內出現了紅嘴巨鷗、白額燕鷗及成規模的鸻鷸類等該時期養殖塘生境不易見到的鳥種,說明了生態修復區生境構建是合理且成功的,但因竣工時間為秋季,并不是濕生植被快速生長繁殖季節,因此生態修復區內較少的植被限制了越冬期喜在濕生植被內活動的鹀類等雀形目鳥類的訪問。
5 評價結論
通過實地調查,確定旭強新能源響水100MWp光伏發電項目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存在一定影響,最主要影響為建設運營對濕地水鳥棲息地的占用。結合場區情況在生態保護與減緩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態修復方案,進行生態修復和運營優化,建設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境質量將有較明顯提高,能夠補償因項目建設造成的生態損失;經實際觀測(因修復工程在今年10月17日通過了響水縣環保局組織的驗收,所以目前僅有2017年秋季和冬季的觀測數據),生態修復區內的濕地水鳥數量和種類均明顯高于周邊養殖塘。生態修復區仍須進一步開展鳥類和生境質量的跟蹤評價,并根據跟蹤評價結果及時優化修復方案,保證修復工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沈海濱.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J].科學大觀園,2017(7).
[2]劉伶,劉紅玉,李玉鳳,等.蘇北地區丹頂鶴越冬種群數量及棲息地分布動態變化[J].生態學報,2018,38(3):926-933.
[3]謝富賦.基于極坐標定位的丹頂鶴多尺度越冬生境選擇研究——以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7(15).
[4]劉金亮,趙洪,方平福,等.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動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J].濕地科學,2014(2):204-213.
[5]許龍,張正旺,丁長青.樣線法在鳥類數量調查中的運用[J].生態學雜志,2003,22(5):127-130.
[6]郗敏,劉紅玉,呂憲國.流域濕地水質凈化功能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06,17(4):56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