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丁鵬,張 楊
?
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的理論探析
霍丁鵬1,張 楊2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西安,712046;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710119。
通過梳理已有的相關研究,認為國內學者已經提出并認可了競技體育公共服務的說法,但研究深度還有待挖掘。依據“零貢獻理論”探討了制度構建的理論必要性,運用新公共服務理論進行辯證分析,認為構建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需考慮三個基本準則:公民需求導向、明晰供給能力、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研究,旨在為我國構建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
相比較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隨著1979年名古屋決議恢復我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我國競技體育成為發展最迅速、成績最輝煌、問題亦最多的體育分支領域。正如我國著名體育社會學專家盧元鎮先生所言,以“政府辦、奧運戰略、專業隊、全運會”為特點的我國競技體育現行管理體制將為此付出一系列制度性代價,主要體現為:運動員傷病問題、對運動員終極關懷無法實現、后備人才萎縮是其人文代價;競技體育是否是公共產品、運動競賽的包袱難以卸載、查禁興奮劑的成本高是其經濟代價;政府處于競技體育政治風險的風口浪尖、比賽結果的“謊言化”、公平競爭機制遭到破壞是其政治代價[1]。
作為我國體育發展戰略中極其重要的支點,競技體育尤其是精英競技體育在我國的發展路式是非常規的。20世紀80年代我國奧委會合法地位恢復后,為適應社會形勢需要,在施行趕超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奧運會為核心的競技體育優先發展觀和發展戰略[2],依托舉國體制的巨大優勢,我國迅速成為世界競技體育大國。理性成熟的民眾開始更多關注競技體育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而非過分追求金牌數。本研究便是在此背景下,圍繞現狀、梳理理論,進而為競技體育公共服務提供一個我們始終堅信但一直缺少的名稱、外殼和表達方式。
探討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必然擺脫不了對我國競技體育體制的分析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1993年5月,原國家體委出臺了《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競技體育的組織管理、訓練和競賽制度做出了重大調整: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單項運動協會制,并加快運動項目協會實體化步伐;建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多強對抗的訓練體制;改革競賽制度、施行分級分類管理等措施[3]。當前,我國競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是一種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積極承擔舉辦模式下,依托全社會力量而形成的組織管理框架。
大量理論研究和實際現狀表明,盡管我國對競技體育的組織管理體制進行了改制創新,但是變革結果卻并不令人如意。從組織管理體制看,我國政府仍在推行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實質上是一種微觀舉國體制,這一體制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當前的競技體育困境正凸顯了其歷史局限性。李宗浩認為,我國亟需實現微觀舉國體制向宏觀舉國體制轉變,所謂宏觀舉國體制即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全員舉國體制,它要求競技體育(包括所有資源)順乎其然地回歸社會和學校[4]。
隨著當下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發展,公共服務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行政部門順應我國政府改革的要求提出了體育公共服務。頗有遠見的學者們主要對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界定、路徑選擇和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構建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盡管目前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呈現出雨后春筍般態勢,但是對競技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甚少。
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屬于體育公共服務一部分。周愛光依據服務對象將體育公共服務劃分為群眾體育公共服務、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和學校體育公共服務,他認為競技體育公共服務是指以教練員、運動員取得優異運動成績,并為大眾提供高水平競技表演等為主要指向的體育公共服務,如運動員的選材、訓練條件的提供、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教練員和運動員的社會保障、大型體育賽事等[5]。
易劍東認為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較適宜以我國體育部門的四大工作領域為基礎,結合當前我國一般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來確定,據此他提出公共服務領域有社會體育公共服務、競技體育公共服務、體育文化公共服務和體育產業公共服務[6]。
范冬云從理論分析角度認為,研究體育公共服務不應將競技體育排除在外,他依據公共產品的典型特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將其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舉國體制下的我國競技體育因具有激發國民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民族精神,喚起民眾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熱情,凝聚人心、穩定社會等潛在功能,可理解為純公共產品[7]。
盧文云在其博士論文《我國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研究》中從經濟學有效供給的研究視角出發認為[8],競技體育服務產品是競技體育生產活動的成果,以各種競賽活動為主要表現形式,是一種非實物形態的競技體育勞動成果,是競技體育主體的勞務與競技體育物質生產條件相結合的產物。依托我國國情和競賽活動目的可將其分為奧運爭光類競技體育服務產品和職業競技體育服務產品。
從已有研究能看出,目前國內學者已經認可并提出了競技體育公共服務的說法,但研究深度還有待挖掘。對此,本文結合上述已有研究認為,競技體育公共服務是指政府體育機構和承擔競技體育訓練比賽的組織或個體,通過直接提供和間接購買各種物質形態或非物質形態的競技體育公共物品,營造公平、安全的競賽環境,使更多的人參與直接或間接的競技運動對抗,以公眾需求偏好為導向、以促進參與者身心和社會行為健康發展為旨向的競技體育公共服務活動的總稱。
盡管通過理論梳理和實踐所需創設了“競技體育公共服務”一詞,然而,仍舊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并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用語或概念,它的真實存在還需要一套法律制度運作來予以凸顯、支撐和強化。正如福柯所指出的,任何話語均需要一套非話語的機制支撐方能得以運轉。如若僅僅創設競技體育公共服務這個詞語,而沒有一套法律制度來圍繞這個詞按照一定的規則運作,那么即使有這樣一個詞或類似的詞,實然上它并非能夠像上述所敘進行開展服務活動。這是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的必要所在,亦是本研究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所在。對此,非常有必要探討該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及其構建原則。
正如單獨的個體為追求其個人利益而行事一樣,由追求共同利益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被認為是為其共同利益而奮斗,這種關于群體行為的理論稱之為“利益集團理論”,許多持不同方法論傳統和思想傳統的經濟學家都或明或暗地接受了這種理論,他們認為利益集團會在必要時采取行動以增進他們的公共目標或集團目標[9]。“理性人”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假設前提,按照上述邏輯,個體理性經濟人通過結成利益集團來追求和實現共同利益訴求。然而,1965年,奧爾森(Olson)在其《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從集團個體成員角度出發,運用成本——收益邊際分析方法,認為:實際上,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依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10]。由此能夠知道,理性的自利個體不會為公共的或群體的利益付諸努力,除非群體規模很小,或者通過強力及其他特殊機制,這一論斷被稱作“零貢獻命題”[11]。
根據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及一般的社會經驗來看,任何社會秩序中的規范與事實均是互為條件且相互作用的,兩者缺一不可,如若體現在制度部分中的應然規范僅停留在紙面,或者發生在具體實踐中的實然事實不受制度規則的指導,那么包含在其中的制度就不會有任何真正意義。因此,一個規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對該制度的嚴格遵守,乃是推行競技體育公共服務法治化必須推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家登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學者基于公民權理論、社區與公民社會理論、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行政理論以及后現代主義理論的融合強化,旨在建立一套關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在這些理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顧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戰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5)承認責任并不簡單;(6)服務,而不是掌舵;(7)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12]。對此,登哈特夫婦認為,公共行政官員即公務員一開始就應該認識到一種參與并且開明的公民權對于民主治理是至關重要的,公共服務本身被視為公民權的擴展部分,它是由為他人服務和實現公共目標的愿望所促動的[13]。這點與我國現行推崇的服務型政府理念不謀而合,亦是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在推行中應秉持的理念。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治人”與“經濟人”是一樣的,從利己、理性的角度出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顯著的體現便是部分政府官員利用公共資源大肆創建所謂“提供人民便利”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現象,這類工程大多與人民群眾的公共選擇存在差錯,并未能很好地為公民提供服務。
因而基于公民權理論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此有了糾錯性認識,主要體現在上述7個理念中的前4個:要充分認識到政府服務的主體是公民,而非顧客;終極目標在于追求公共利益;要重視公民權而非企業家精神、推動公眾參與機制的建立,使之達到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雙向互動;并在具體提供服務的行動過程中,要以民主促民生,問情于民落實知情權、問需于民落實選擇權、問計于民落實參與權、問績于民落實監督權,使公共服務制度從制定到執行、監督均有民主的機制和程序[14]。其中,第(4)點的“思考要具有戰略性”亦指在充分考慮公民需求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戰略思考。
故此,在構建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時需要始終貫穿的主線是:基于公民需求導向。通過廣泛的民情調查了解現有情況;舉辦交流會、聽證會聽取公民選擇;征求公民意見使其參與其中;給予公民充分的監督權,實施如何需由公民肯定。
充分考慮公民需求導向的同時,競技體育能為其提供多少公共服務,應該承擔多大責任,是我們在思考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時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責任總是和能力掛鉤的。我國現階段競技體育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多少公共服務,能夠提供什么樣的公共服務,這些均基于其自身能力。
隨著國家政府職能改革的大力推進及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理論和實踐的深入開展。2013年10月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等八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旨在挖掘我國競技體育資源的公共服務功能、改革創新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方式,推動我國全民健身落到實處。對我國的大型體育場館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給出了諸多意見[15]。從該意見的出臺能夠看出,絕大多數大型體育場館作為我國各級政府建造用于舉辦大型競技體育賽事的體育建筑,在我國目前處于一種有能力而實際上并未很好地承擔公共體育服務責任的狀態。該意見則將大型體育場館這一開展競技體育必需的物質資源全方位推向公共服務體系,使其豐富服務內容,提高使用效率。
為了切實貫徹《體育總局等八部門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體經字〔2013〕381號),提高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2014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和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大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的通知》(體經字〔2014〕34號)對體育部門所屬大型體育場館的開放范圍、開放時間、受惠對象、服務種類、開放職責及保障和落實做了硬性規定,如大型體育場館每年應免費向公眾提供以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1)舉辦公益性體育賽事活動不少于4次;(2)舉辦體育講座、展覽等不少于4次;(3)開展體育健身技能等培訓不少于1 000人次;(4)進行國民體質測試不少于3 000人次[16]。
通過分析上述兩部文件能夠顯然地認識到,我國競技體育在物質設施上是有能力來提供公共服務的,當前國家體育管理部門也在通過頒布實施這些惠民的規章文件來承認其責任。然而,對于我國競技體育還能提供其他什么公共服務形式、產生什么類型的服務產品,科學論證其能力是承認責任的必備前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競技體育作為我國體育事業分支中的重要部分,其發展現狀同樣吻合上述矛盾。有學者提出國家競技運動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生存競技→發展競技→享受競技[17]。為了逐步化解上述主要矛盾在體育事業中的表現,促使我國競技體育盡快進入到“享受競技”狀態,一套以人為本理念下的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將會使人民更好地享受競技運動帶來的幸福感。
誠如胡小明教授所言,公共服務在我國青少年兒童體育發展中存在的非均等化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體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安排以及足夠的機會和公共體育運動設施場地,再者是在傳統的三級訓練網里有運動天賦的青少年兒童在層層選撥中每向上邁一個臺階就遠離公共教育一步;而他倡導的“分享運動”觀念旨在使我國絕大多數青少年兒童不僅在精神層面分享運動精英奪冠的喜悅,更可以讓自己獲得基本的競技運動機會[18]。
在重視人的前提下提供競技體育公共服務是促使競技體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人本性,強調公民精神、公正、正義等價值,使每個人均能享受到競技運動的快樂和回歸人本的需求,而非只注重效率地進行掌舵。故此,構建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必然是在基于公民需求導向下,追求人本服務而非效率為先。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論證了,一切良好的制度在各個國度均應該按照當地的形勢及居民的性格這兩者所產生的種種對比關系而加以制定修改,正是根據這種種對比關系來給各民族確定一種特殊的制度體系,這種制度體系盡管其本身或許并不是最好的,然而對于推行它的國家來說則應該是最好的[19]。此觀點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亦得到了驗證。在我國“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雙重戰略背景下,結合當前我國競技體育及公共服務的發展形勢,制定并推行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應該是強國惠民之舉。
[1] 盧元鎮.中國競技體育現行管理體制的制度性代價[J].體育學刊,2010,17(03):7~12.
[2] 肖林鵬,楊志勇.中國競技體育發展觀與發展模式的演變[J].體育學刊,2003,10(02):136.
[3] 政策法規司.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EBOL].國家體育總局網站,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79/n17381/389632.html.
[4] 李宗浩.競技體育解讀與“競技體育強國”探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02):95.
[5] 周愛光.從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審視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體育科學,2012,32(05):67.
[6] 易劍東.中國體育公共服務研究[J].體育學刊,2012,19(02):7~8.
[7] 范冬云.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02):7~8.
[8] 盧文云.我國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9] 丁 軒,王新新.利益集團理論:從政治學到經濟學——利益集團理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8,(02):63-67.
[10](美)曼瑟爾·奧爾森,陳郁等譯.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5:2.
[11](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王宇峰譯.集體行動與社會規范的演進[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05):1.
[12](美)羅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J].中國行政管理,2002(10):42~44.
[13](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譯.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65.
[14] 陳國權,張 嵐.從政府供給到公共需求——公共服務的導向問題研究[N].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0,1:33.
[15] 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EB/OL].國家體育總局網站,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48/n33793/4771055.html.
[16] 人民數據——國家政策信息.關于推進大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的通知[EB/OL].人民網,http://data.people.com.cn/103.jsp.
[17] 付 甲,趙永平,彭永善.國家競技發展方式的轉變——《競技教育學新論》評介[J].體育學刊,2014,21(02):32.
[18] 胡小明.體育發展新理念——“分享運動”的人文價值觀與青少兒體育發展路徑[J].體育學刊,2011,18(01):10.
[19](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7.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Service
HUO Dingpeng1, ZHANG Yang2
1.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 Shaanxi, 712046, China; 2.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
Through the previous research. It is consider tha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and approve the vers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service, but the research depth is still more await to excavate. Probe into the theory necessity of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zero contribution thesis”,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necessity via list the actual cases. Finally discusse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wiel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ies, consider that construct the institution of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service need think over three basic maxims, those include the oriented of citizen demand, recognize their own ability, be sure to provide services in the premise of think highly of every person. This research aimed at supply some theory basis when we construct the institution of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service.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services;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G80-051
A
1007―6891(2018)01―000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8.01.01
2017-06-10
2017-11-08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847SS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