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智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近年來,東營市在高標準治理小流域的同時,實施了城市水土保持生態景觀水利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東營市由礦區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的轉變。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提高了城市環境質量,促進了城市水土保持與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截至2015年,建設基本農田林網 26 467 hm2,營造水保林 21 902 hm2,經濟林 10 131 hm2,人工種草 5 799 hm2;建成金湖銀河、清風湖、森林濕地公園、廣利河生態廊道等多處城市生態濕地。
黃河三角洲因黃河淤積而成,陸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時間短,土壤鹽堿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被海水滲透。其次新生陸地固結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地表層脆弱,鹽分易升地表,不適當開發易損壞原生植被,導致土地裸露、濕地系統遭受破壞,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退化。同時汛期降雨集中,侵蝕力強,汛期(6~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70%,且暴雨頻繁,集中降雨極易形成快速地表徑流,造成水土流失,侵蝕強度遠高于土壤容許流失量。
東營市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區內無地帶性植被類型,本土植被較少,以草甸景觀為主體。在天然植被中,以濱海鹽生植被為主,占天然植被的56.5%,沼生和水生植被占天然植被的21%,灌木檉柳等占天然植被的21%,闊葉林僅占天然植被的1.5%。林草植被覆蓋度<15%的面積還較多,覆蓋率低且多為純林,林相結構差,難以達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東營市處于我國東部季風區,蒙古高原冷空氣直沖境內,春、夏、冬季以東北風為主,風速高,風力強,年風力6級以上,或瞬時風力達8級(17 m/s),平均達 21 d/年,最多達 44 d/年,最少 7 d/年,春、秋季多風時對沙質土及沙壤土的風蝕、搬動作用嚴重,屬于典型的風力侵蝕地區,給植樹造林、生態建設及生態安全帶來嚴重障礙。
東營市工業以石油開采及石油化工為主,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礦企業增加,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不斷加大;隨著人口的持續增加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漸增多,兩者的排放量都超出了水環境容量,從而加劇了河流及水源地的污染程度。
一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盲目的資源開發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二是不合理的生產建設開發活動造成嚴重的人為水土流失,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開發、修建鐵路、公路和城市開發等生產建設活動的增多,人為擾動地表和土地資源的強度日益增大,對水土資源的破壞性日益增強。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面向領導、面向社會、面向群眾、面向開發建設單位宣傳貫徹的廣度和深度不夠,部分群眾的生態意識和水土保持法制意識不強,水土保持生態監督監測管理力量薄弱,監督檢查機制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夠,監督監測檢查等職責履行不充分,導致非法取土、非法采砂、生產建設項目未批先建等現象時有發生。
按照打造黃河水城,塑造城市親水平臺,建設濱河景觀帶,實現城區河道“水清、岸綠、景美、暢流、行舟”的總體目標,突出生態水利、環保水利、人文水利特色,加快中心城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使中心城區域成為集生態調節、城市文化、旅游娛樂、休閑健身、劃船游玩為一體的觀光經濟帶,以水的靈氣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市綜合功能。
一是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與建設規劃,開展生態效益評估;二是在人工濕地、濕地公園、主要河流源頭區、水源地、防風固沙區等區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采取人工恢復植被與自然恢復相結合方式,合理建設景觀步道、親水平臺等生態工程;三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本地特有物種,強化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體的生態影響監控,建立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的監管和應急機制;四是完善正在實施的3年增綠工程。2016—2018年,預計在全市范圍內,實施環城森林、水系綠化、濕地修復及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增加造林面積2.67萬hm2,新封育天然檉柳林2 000 hm2,新增濕地保護面積2 萬 hm2。
一是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旱地的整治改造、“四荒地”治理及小流域風沙片綜合治理,形成區域綜合防風固沙體系,降低風速,固持土壤,增加大氣濕度,有效地改善起風揚沙的惡劣條件。二是按照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合一的要求,加大營造農田防護林網體系建設,減少風沙對農作物帶來的不利影響,十三五期間,營造水土保持林7 168 hm2,經濟林2 514 hm2,生態修復2 000 hm2。三是圍繞城區周邊開展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休閑建設工程,在城市周邊規劃建設東營市南郊林場等七大林場,形成生態走廊和城郊生態緩沖帶。
一是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健全執法機構,完善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強化監督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對石油開采區、大型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沙化、鹽漬化等生態脆弱區、重要交通干線兩側等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對典型的水土保持案列徹查到底,并公開曝光。二是加強對生產建設項目和生產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督促開發建設單位編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使用“三同時”制度,并監督其嚴格實施。三是按照東營市水土保持規劃,在國家監測站網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重點補充建設6個監測點,其中預防保護區2個,重點治理區4個。四是不斷深化水土保持基本國策的教育,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及生態安全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將生態建設及生態安全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不斷增強公眾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及生態安全意識。五是把嚴格控制其污水排放口等點源污染,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系統,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一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證飲水安全。建設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糞便收集設施,有條件的鄉鎮建設污水處理廠與垃圾處理場;二是積極推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廣清潔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產品,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嚴格控制秸稈禁燒,鼓勵秸稈還田和青貯氨化、發電、養畜等綜合利用;三是重視土壤修復工作。實施農業“兩減三保”(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保產量、保質量、保環境)面源污染控制行動計劃,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大力種植有機食品,加強食品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