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偉,劉生闖,于鳳鳴
(莒縣水利局,山東 莒縣 276500)
日照市莒縣地處沂蒙山區東緣,縣域面積1 821 km2,地勢北高南低,丘陵、平原、洼地交接,山丘區面積占全縣面積的74.6%,是典型的山區縣。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結果,全縣水力侵蝕總面積566.2 km2,占全縣面積的31%,其中中度侵蝕強度以上的面積占侵蝕面積的46%,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為破解水土流失制約,莒縣袁公河項目區于2012年成功申報納入山東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2013—2017年規劃,并于2013年正式拉開治理工程大幕。莒縣袁公河項目區位于莒縣東北部,是沭河流域袁公河水系,項目區涉及桑園、嶠山兩個鎮的10條小流域123個村9.14萬人,總面積205.3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36.0 km2,占總面積的66.2%,計劃通過5年努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 km2。
莒縣以打造東北部生態走廊為目標,圍繞年度治理任務,突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方向,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點面結合、溝坡兼治,山水林田路溝措施配置齊全,基本構建起了水土保持防護體系,大大改善了項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莒縣袁公河項目區自2013年啟動實施以來,截至2015年項目完工,共完成蘆家河、橋頭河、柏莊、板石河、黃山、石家溝等6條小流域治理,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9 km2,主要包括新建和整修土坎、石坎、生態護坎梯田工程4 040.47 hm2,營造水土保持林462.82 hm2,發展經果林230.83 hm2,實施封育生態修復1 056.10 hm2,建設谷坊、堰壩、蓄水池、生態濕地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5處,新建和整修生產道路25.34 km,完成投資2 488.73萬元,占批復投資的99.98%,其中中央資金1 740萬元,省市縣配套148.40萬元,群眾自籌600.33萬元,保質保量完成了批復建設的各項任務,規劃期形象進度達到52.64%,為完成5年總規劃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監測和初步調查結果,治理區年新增蓄水量173萬 m3,年保土攔沙4.02萬t,項目區林草覆蓋率平均提高28.3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累積達到84.5%,社會和生態效益已逐步顯現。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由分管縣長任組長,水利、林業、國土、農業、涉及鄉鎮等為成員,明確分工,負責重點工程督導協調推進等工作。二是建立項目法人。縣政府批建莒縣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處,明確項目法人、技術負責人等崗位,具體負責工程的前期計劃申報、實施方案編制、組織招投標、工程建設管理、建后產權交接等工作。三是推行一線工作法。在項目鄉鎮設立項目部,明確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下設工程科、質檢科等,專門負責重點工程現場推進工作。
圍繞“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突出生態效益”思路,堅持生態清潔主題不動搖,立足項目區溝壑縱橫,降水集中,水土流失較重的實際,經過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后,科學編制總體規劃,以規劃為引領,將改善生產條件、改善水系生態環境和推進鄉村生態旅游作為項目建設的結合點,確立了項目以“攔、截、排、涵、蓄”徑流調控為核心,以攔沙蓄水為重點,著力構建“坡面林木覆蓋,坡角梯田高效,排蓄設施齊全,溝道谷坊節節攔”的綜合治理格局,堅持問題導向,切實將改善當地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作為水土流失治理的終極目標。
一是改善了水系生態環境。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蓄水保土能力顯著提高。黃山小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到27.8%,年可實現涵蓄保水能力31.3萬m3,年產生保土效應1.55萬t;石家溝小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到29.9%,年可實現涵蓄保水能力32.1萬m3,年產生保土效益1.97萬t。二是加快了群眾增收致富步伐。項目實施后,水土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黃山小流域人均糧食產量將增加152.8 kg,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369元,為群眾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是促進了美麗文明鄉村建設。通過對項目區的生態清潔型治理,實現了水土流失、農業面源、生活垃圾“三個減少”,水量、綠量、水質“三個提升”,從而使項目區生活環境更加宜居,促進了美麗文明鄉村建設。
一是嚴把工程質量關。項目建設處把工程質量作為生命線,堅持 “三不放過”原則,即工程質量不達標不放過、治理規模不達標不放過、時間節點滯后不放過。二是嚴格實行項目監理制。監理單位派駐專人進駐工程現場,在對面上工程質量全面監理的同時,對水利水保工程、梯田生態護坡、梯田工程、道路建設、水池工程等進行重點監理。三是建立施工現場巡查制。建設處工程技術人員堅持每天巡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工程質量和數量。
一是多元籌措資金投入。莒縣作為革命老區縣,縣級財政相對困難,工程投入資金中除中央資金外,積極爭取省級配套資金,市級從無到有,3年來共爭取省市縣配套資金148.40萬元,有效保障了前期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嚴格資金合同制管理。對招標部分建設資金,在開工前撥付中標額的30%作為預付款;施工過程中完成形象進度的70%且通過階段性驗收,支付到有效合同價款的50%;工程完工出具結算報告,經法人單位竣工驗收合格并完成驗收審計后,施工單位提出撥款申請,支付到審計價款的90%,其余10%則作為質保金在1年后根據運行情況撥付。三是建立全程跟蹤審計機制。縣審計部門自工程批復之初,便確定專職審計人員,對項目招投標、合同簽訂到工程預算及工程決算,實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跟蹤審計,有效地確保了工程建設資金安全高效使用。
一是及時辦理產權移交。工程建設完成后,建管處及時與受益鎮村簽署產權移交管理協議,明確工程的管護責任,確保水土保持工程“用時有人管、壞時有人修”。二是強化建后管理。推行建后水保工程三級管理體系,縣水政監察大隊負責案件查處,鎮水政監察站負責巡回檢查,村級水庫安全員、水管員和護林員則根據職責分工分別負責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日常維護和生物措施的日常管護,保障了工程效益持續發揮。三是加強治理區生活污染防控。依托美麗文明鄉村建設,項目區內生活垃圾全部實現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極大減輕了生活垃圾對水環境的污染,有效維護了生態清潔流域治理成果。
莒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工程開展晚、治理經驗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的整體效益的快速發揮。另外,由于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工程與其他水利工程基建項目的差別,應進一步克服在規范組織管理、優化前期工作、完善驗收程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議針對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點多面廣、量大而規模小的特點,進一步增加單位面積投入強度,優化頂層設計,逐步取消地方配套資金,以促進水土保持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