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梅
【摘要】目的 對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治療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抽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164例,以隨機分配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2例,并且分別采用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和常規治療,對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進行觀察及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斑塊面積為(0.50±0.41)cm2,對照組患者的斑塊面積為(0.66±0.27)cm2,觀察組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將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應用于對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的治療,能夠促進患者斑塊的縮小,有利于患者身體的恢復,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1
近年來,我國腦梗死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作為腦梗死嚴重的并發癥之一,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1],能夠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病情嚴重的患者存在生命危險,需要我們給予及時、有效治療,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改善其生活質量[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以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164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分別予以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和常規治療,并對兩種方法的效果進行觀察和對比,如下為我院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164例。將其以隨機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2例。其中觀察組男54例,女28例,年齡59~78歲,平均年齡為(69.5±3.2)歲;對照組男57例,女25例,年齡63~79歲,平均年齡為(68.6±2.3)歲,兩組患者全部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同意,并且已將目的、方法、預期結果告知患者。
1.2 方法
在我院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分別予以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和常規治療,方法如下:兩組患者均給予降壓藥及降糖藥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依達拉奉注射液30 mg,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對其進行稀釋并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次/d,連續
用藥14日。患者用藥期間若發生不良反應應及時通知醫生。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斑塊面積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分別進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斑塊面積為(0.50±0.41)cm2,對照組患者的斑塊面積為(0.66±0.27)cm2,觀察組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以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分別予以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和常規治療,并對兩種方法的效果進行觀察和對比。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所采用的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能夠起到更強的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3],非常有利于穩定斑塊的狀態和逆轉斑塊的生長[4],所以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斑塊面積為(0.50±0.41)cm2,而對照組患者相對于觀察組患者來說,難以對板塊的生長進行抑制,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的斑塊面積為(0.66±0.27)cm2,觀察組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我院認為,將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應用于對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的治療,能夠促進患者斑塊的縮小,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有利于患者身體的恢復,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紹發,梁 柯.抗氧化、抗血小板和降脂三聯療法治療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2):134-136.
[2] 凌 芳,李 強,聶德云,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MGB1、OPG和MIF水平的變化及PAS三聯療法的干預作用[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2012,06(2):26-3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