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艷麗
【摘要】老年性癡呆是常見的中老年的原發性腦退行性變的疾病,中醫治療有很大的優勢,隨著對老年性癡呆的發病機制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療理念和方法不斷成熟,文章主要從老年性癡呆的發病機理、辨證施治和其他療法幾方面綜述了近年來的進展情況。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老年性癡呆亦稱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發生于中老年的原發性腦退行性變性疾病,以認知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癡呆的病名首見于《華佗神醫外傳》,其內容分屬中
醫“善忘”、“神呆”、“呆病”、“郁癥”、“癡呆”等范疇。
1 機理研究
關于本病的病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首次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即腦主記憶、思維的概念。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將癡呆定位在腦。在病因病機方面,各醫家各抒己見。《醫學心悟》明確指出“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醫林改錯》亦云“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唐容川、林佩琴等認為瘀血內阻是本病的重要病機。清代陳士鐸《辨證錄》認為本病與痰濁關系密切,“痰積于腦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關于本病的治療,歷代醫家多采用健脾益氣、補腎益智、化痰開竅、活血化瘀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體質多瘀的病理特點,活血化瘀療法近來受到越來越多的臨床關注,已成為本病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2 辨證論治
2.1 腎虛血瘀型
徐光華[1]采用補肝腎活血通竅治療老年性癡呆40例,顯效17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2.5%。王恩龍[2]用補腎活血法治療老年性癡呆40例,顯效3例,有效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55%。
2.2 氣虛血瘀型
余天智[3]用益氣養陰活血補腎法治療血管性癡呆34例,治療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認知能力改善好于對照組。鐘巖[4]自擬補氣活血湯治療老年癡呆癥40例,總有效率為85.0%。
2.3 痰瘀互結型
楊華,王翰等[5]采用活血化痰法治療痰瘀交阻型老年性癡呆伴發精神行為異常60例,痊愈3例,顯著進步12例,進步24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65%。
2.4 脾虛血瘀
聶秋華,丁淑芳等[6]采用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結果表明健脾活血化痰免煎顆粒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降低日常生活能力積分和中醫臨床癥狀積分,總有效率71.43%。李虹[7]用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療血管性癡呆40例,總有效率為72.5%。
2.5 肝郁血虛型
王速輪,王緒平等[8]研究調肝化瘀顆粒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學及海馬組織內SOD、MDA及Ach的影響。結果顯示:調肝化瘀顆粒干預治療后VD大鼠行為能力相對提高,海馬組織內SOD活性升高,MAD含量降低,Ach含量升高。
3 活血化瘀復方研究
周芹[9]自擬復方丹參湯結合認知鍛煉對老年癡呆患者軀體功能及記憶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自擬復方丹參湯聯合認知鍛煉有利于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研究活血化瘀治療老年性癡呆取得了顯著進展,臨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中醫審因論治、活血化瘀、重視整體調治等方面遠較西醫有很大的優勢,但綜觀現階段對老年性癡呆的中醫藥研究尚存在不足,比如研究方法缺少統一的標準;具體機制還不甚明確;中藥復方發揮療效的成分、作用途徑和靶點等機制尚不清楚。所以,中醫藥治療老年癡呆還應結合現代醫學,利用現代先進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各取所長,互補所短,綜合治療,一定能夠在老年癡呆治療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光華.補肝腎活血通竅中藥治療老年性癡呆40例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0,23(5):1387-1388.
[2] 王恩龍.補腎活血法治療老年性癡呆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9):1867-1868.
[3] 余天智.益氣養陰活血補腎法治療血管性癡呆34例臨床觀察[J].廣西醫學,2011,33(2):248-250.
[4] 鐘 巖.自擬補氣活血湯治療老年癡呆癥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4):501-503.
[5] 楊 華,王 翰,李 霞,郭忠偉.活血化痰法治痰瘀交阻型老年性癡呆伴發精神行為異常6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2,31(8):
574-575.
[6] 聶秋華,丁淑芳,孫西慶.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20(6):14-16.
[7] 李 虹.淺析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182-183.
[8] 王速輪,王緒平,陳 宇,鄭純威,陳勇毅.調肝化瘀顆粒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學及海馬組織內SOD、MDA及Ach的影響[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1):19-20.
[9] 周 芹.自擬復方丹參湯結合認知鍛煉對老年癡呆患者軀體功能及記憶功能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5,33(6):84-85.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