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云
【摘要】目的 探討直腸癌根治術中運用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 研究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間接收的60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劃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各30例,參照組運用全身麻醉患者,研究組運用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分析不同麻醉后的患者麻醉程度、不良反應情況。
結果 在麻醉恢復速度上,研究組各項明顯少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率上,研究組為13.33%,顯著少于參照組3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直腸癌根治術中運用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可以有效的保證麻醉效果,加快麻醉恢復速度,減少不良反應,麻醉效果與安全更有保證。
【關鍵詞】直腸癌根治術;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5.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直腸癌根治術屬于直腸癌患者的常見治療手段,為了保證手術更好的開展,麻醉方式至關重要。該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手術創傷大,因此如果僅僅憑借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麻醉綜合情況無法保障,因此采用不同麻醉聯合使用可以更好的保證麻醉效果與降低不良反應。本文研究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間接收的60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分析運用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后的患者麻醉恢復速度、不良反應情況,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間接收的60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劃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各30例,參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從28~76歲,平均為(52.5±4.1)歲;體重范圍為51~87 kg,平均為(64.1±11.4)kg;研究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從27~74歲,平均為(53.5±3.8)歲;體重范圍為50~89 kg,平均為(66.7±10.3)kg;兩組患者在基本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有對比價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半小時進行咪唑安定1 mg的肌注用藥,進入手術室后進行靜脈通道開放,做好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參照組運用全身麻醉患者,依照右美托咪定0.25 μg/kg、
舒芬太尼0.2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維庫溴銨0.1 mg/kg做麻醉誘導,成功之后可做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維持麻醉采用丙泊酚5~8 mg/kg·h用藥,間歇性的運用芬太尼與維庫溴銨來保證肌松維持性效果。研究組運用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保持患者側臥位,在T11-12間隙做穿刺,先運用3 mL的2%利多卡因做麻醉實驗,如果沒有腰麻之后可以依照2%利多卡因13 mL做硬膜外輸入用藥,在15 min之后確定患者麻醉平面在T8~S2范圍。麻醉誘導與參照組一致,進行芬太尼、維庫溴銨做間隙性用藥,進行七氟醚吸入麻醉,運用2%利多卡因做硬膜外的間斷性輸入用藥,進行氣管插管與機械通氣維持。
1.3 評估觀察
觀察不同麻醉后的患者麻醉恢復速度、不良反應情況。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惡心嘔吐、心動過緩、心動過速、血壓異常、室性早搏。麻醉恢復速度方面觀察睜眼時間、拔管時間、正確回答問題時間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各組患者麻醉恢復速度情況
如表1所示,在麻醉恢復速度上,研究組各項明顯少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直腸癌根治術中運用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可以有效的發揮麻醉優勢。硬膜外麻醉可以達到交感神經與軀體神經對應的傷害性刺激達到傳導阻斷的功效,讓內臟到腎上腺髓質神經穿出性的沖動反應產生阻斷,降低去甲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實際分泌能力,對手術所引發的神經原性刺激產生抑制,抑制血漿兒茶酚胺激素抑制功效,讓心輸出量與循環系統發揮更好的穩定功效。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發揮聯合作用,有效的對手術麻醉應激反應產生抑制功效,降低麻醉用藥劑量,讓術區神經元興奮程度產生抑制功效,進而讓疼痛有關的傳導性形成阻斷,降低手術麻醉引發的不良反應,可以保證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此外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臟負荷,保護心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 馨,孫艷斌,秦博文,等.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在直腸癌根治術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河北醫學,2016,22(5):812-814.
[2] 皮名芳,林 雷,陳 春,等.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不同麻醉方法的對比研究[J].重慶醫學,2015,(11):1541-1542,1543.
[3] 吳 霞,李衛東.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腸癌根治術的麻醉效果[J].心理醫生,2017,23(27):60.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