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葉銳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及干預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心血管介入術患者98例,以是否采取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干預措施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采取干預措施,對照組49例未采取干預措施,對比兩組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情況。
結果 在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率上,觀察組為4.08%,明顯要比對照組的22.45%高,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包括:神經緊張、疼痛刺激、操作不當、血容量相對不足、空腹臟器強烈刺激。結論 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因素諸多,需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手術預后效果。
【關鍵詞】心血管介入術;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原因;干預方法
【中圖分類號】R5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本次將心血管介入術患者98例納入研究,其目的是分析探討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及干預方法。現將研究成果作如下報道。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心血管介入術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手術禁忌證及嚴重精神障礙者。以是否采取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干預措施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采取干預措施,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34到69歲,年齡均值(46.8±2.1)歲;18例實施心臟介入術、31例實施冠狀動脈介入術。對照組49例未采取干預措施,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35到68歲,年齡均值(46.9±2.3)歲;19例實施心臟介入術、30例實施冠狀動脈介入術。在基本資料上,兩組比較基本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干預方法
此次納入研究的觀察組患者,為了術后能夠起到預防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的效果,采取了相應的預防干預處理措施,主要包括:(1)對患者的枕頭進行調整,使其處在平置的狀態,對患者行去枕平臥位,或者行頭低足高位;與此同時,對患者實施吸氧措施,對硝酸甘油暫停使用。(2)如果患者血壓降低,需使用多巴胺15到25 mg,行靜脈滴注,然后給予右旋糖酐注射液進行快速注射;同時,對患者的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沙袋含量進行及時調整,使患者受到損傷的情況得到有效避免。(3)基于藥物注射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有惡心嘔吐、頭暈、暈厥等不良狀況發生,需協助患者將頭偏向一側,然后給予心率監測儀及血壓測量儀進行心率、血壓的監測。
1.2.2 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原因分析方法
成立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原因分析小組,由小組成員對本次兩組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分析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
1.3 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情況比較
在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率上,觀察組為4.08%,明顯要比對照組的22.45%高,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分析
經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2例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患者,2例由精神緊張所致;對照組11例中,神經緊張4例、疼痛刺激3例、操作不當2例、血容量相對不足1例、空腹臟器強烈刺激1例。
3 討 論
在臨床中,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介入術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在心血管介入術治療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2]。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發現實施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干預措施的觀察組,發生率僅為4.08%;而未實施相應的預防干預措施的對照組,發生率則高達22.45%;因此,需注重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干預措施的實施。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包括:神經緊張、疼痛刺激、操作不當、血容量相對不足、空腹臟器強烈刺激。此外,相關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在護理中注重護理技巧,避免不規范護理操作,提升護理質量[3]。
總之,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因素諸多,需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手術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 靜,黃時萍,劉 堅.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08):162-163.
[2] 陳樹根,周 智,劉顯慶,譚麗華.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6):40-42.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