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恒古麗,帕提瑪·再奴拉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變化特點,以對比研究醫患溝通和常規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護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80例,隨機分為常護組(n=90例)和溝通組(n=90例),常護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溝通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醫患溝通。對比研究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空腹血糖指標間的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而經護理后,溝通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值為(7.08±0.67)mmol/L,低于常護組的(11.34±1.34)m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經觀察統計,溝通組患者的各種不良心態均有非常明顯的改善,明顯好于常護組(P<0.05)。結論 在臨床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醫患溝通,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并且可幫助緩解患者的不良心態,值得在臨床中廣范圍的借鑒應用。
【關鍵詞】醫患溝通;常規護理;老年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重要特征的一組代謝性疾病[1],其可由遺傳、環境及機體免疫等多種因素綜合所致,主要是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性或相對性不足而引發代謝障礙。受國內生活條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改變、體力活動的減少以及營養過剩等多種原因的影響,糖尿病的患發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成為公共性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主大疾病之一,再加之受長期病癥的折磨,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抑郁、焦慮、偏執、悲觀甚至厭世等負性心理[2],這些不良心態甚至會嚴重影響到病癥的轉歸。現本文特對比研究醫患溝通和常規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結果如下文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護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80例,隨機分為常護組(n=90例)和溝通組(n=90例)。常護組男52例、女38例;年齡60~88歲,年齡均值為(69.65±5.43)歲。溝通組男51例、女39例;年齡60~89歲,年齡均值為(69.63±5.41)歲。經檢驗,兩組老年患者的一般資料、病程時間及程度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90例常護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方式。90例溝通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醫患溝通,包括全面評估、溝通疏導及健康宣教等,具體內容如下。
1.2.1 全面評估
在護理前對患者的身體狀況、病癥表現及心理特點等先進行全面的評估,同時針對評估其生活、工作及人際關系狀況。
1.2.2 溝通疏導
依據全面評估信息進行溝通方式的選擇及溝通技巧的針使用,在充分了解其不良心理狀態的基礎上,為其開展心理溝通干預措施,幫助其做好心態的調整;設計醫患溝通的重點內容,然后與其進行深入交談,以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構建。
1.2.3 健康宣教
通過面對面的開展健康宣教工作,給予患者相關糖尿病的知識教育,指導其正確使用家庭血糖監測儀,并進行血糖變化的察覺訓練。此時需運用專業知識,簡單易懂的為其耐心講解,增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而提高其抗病信心及生活質量。
2 結 果
2.1 空腹血糖的對比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空腹血糖指標間的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而經護理后,溝通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值為(7.08±0.67)mmol/L,低于常護組的(11.34±1.34)m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心態的對比
經觀察統計,溝通組患者的各種不良心態均有非常明顯的改善,明顯好于常護組(P<0.05)。
3 討 論
醫患溝通的目的是進一步增加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及信任,所以在與患者交談時,應盡量平視、話語溫和、語速緩慢、吐字清晰[3],始終圍繞交談的核心目的,同時還要注意外在形象和舉止,多采用提問方式,巧妙地誘導患者回到核心主題,鼓勵患者說出病情及心理狀況,使其產生安全感及信賴感,從而減少及消除其心理因素對血糖水平的不良影響,并指導其學會自我管理,以積極改善血糖的控制水平。
綜上所述,在臨床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醫患溝通,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并且可幫助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及恐懼等不良心態,利于減少及消除誘發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相關誘因,對降血糖有十分良好的輔助作用,能夠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中廣范圍的借鑒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長華.醫患溝通和常規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對比研究[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5,(2):131-131.
[2] 孫曉莉.醫患溝通在門診護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醫學信息》,2015,(26):311.
[3] 涂莉莉,張澤英,柯秀菊,易緒琴.醫患溝通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J].《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教育管理研討會暨國際糖尿病教育管理論壇》,201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