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五苓散加減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日~2017年11月20日高脂血癥患者共86名,按照隨機數據分為2組,采取不同方法治療,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觀察組,并且觀察組治療后TC、TG、LDL-C、HDL-C情況均優于觀察組。結論 五苓散為主方,通過體制辨證,合用小柴胡湯、黃芪建中湯、芍藥甘草湯、當歸芍藥散等臨床取得良好的療效。
【關鍵詞】高脂血癥;五苓散;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癥已經成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高脂血癥是指血脂水平偏高,在未能及時有效醫治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出現冠心病、胰腺炎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1]。其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與先天和遺傳因素有關,繼發性與飲食習慣、年齡及代謝性疾病有關。在治療上西醫常以他汀類藥物治療,但療效上容易反彈,且有肌橫紋溶解等副作用,本人以五苓散加減治療高脂血癥臨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日~2017年11月20日高脂血癥患者共86名,按照隨機數據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45.32±3.38)歲,平均病程(5.26±1.08)年;觀察組4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45.66±5.68)歲;平均病程(5.18±2.21)年,經t檢驗,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經t檢驗,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
高脂血癥的西醫診斷標準采用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1]的標準:TC≥5.18 mmol/L,TG≥1.70 mmol/L,
LDL-C≥3.37 mmol/L,HDL-C≤1.04 mmol/L(任意一項異常即判斷為高脂血癥)。
1.3 排除標準
排除繼發性高脂血癥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以五苓散加減(澤瀉 茯苓 豬苓 白術 桂枝)加減治療,用法:日一劑約150ml,水煎服,分2次服用。加減法:伴口苦、咽干、目眩、脈弦者合用小柴胡湯,伴體胖、面黃、乏力、脈沉弱者合用黃芪建中湯,伴便秘、腓腸肌痙攣,脈洪大者,合用芍藥甘草湯。伴消瘦、面白、脈弱者,合用桂枝湯。神
疲、脈微、畏寒者,合真武湯。有瘀血者,合用桂枝茯苓丸。
1.4.2 觀察組
瑞舒伐他汀該片(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5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
兩組均服藥1月為一個治療療程,停藥1月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1.5 療效標準[3]
根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顯效:血清總膽固醇(TC)降低大于等于20%,甘油三酯(TG)降低大于等于4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升高大于等于0.26 mmol/L;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體征明顯改善。有效:TC降低10%~20%,TG降低20%~40%,HDL-C升高小于0.26 mmolL;臨床癥狀有所好轉,體征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體征無改善;各項血脂功能指標均無明顯改善。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有效例數/例數。
2 結 果
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人數分別為21、9、13人,總有效率為69.77%,而治療組分別為36、2、5人,總有效率為88.37%。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C、TG、LDL-C、HDL-C分別為(5.78±0.32)、(1.29±1.56)、(3.08±1.22)、(1.86±0.06)、而治療組為(5.71±1.05)、(1.70±0.23)、(2.26±1.23)、(1.26±0.3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 論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弱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躁者,五苓散主之。73條:傷寒,汗出而渴著,五苓散主之。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由上可知,“五苓散”的用藥指征為:消渴、小便不利。是經方中一劑“水液調節劑”,能夠使水液通過正常的途徑代謝,調整人體正常的水液分布。高脂血癥中醫認為是屬于“痰飲”范疇,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水液代謝不暢,凝津成痰,痰飲作為人體的病理產物,進一步阻礙人體的陽氣運行,進而耗傷陽氣,從而不能推動津液的運行,凝而成痰。故而形成惡性循環,故出現疾病遷延難愈。筆者通過以五苓散為主方,通過體制辨證,合用小柴胡湯、黃芪建中湯、芍藥甘草湯、當歸芍藥散等
臨床取得良好的療效,治療組明顯由于觀察組。
參考文獻
[1] 杜 鵬.試論中醫中藥治療高脂血癥[J].中醫臨床研究,2012,02(10):47-4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
[3] 李 強,郭會軍,蔣自強,等.中醫辨證治療高效抗反轉錄病毒療法后高脂血癥50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03(07):1973-197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