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菊湘 周龍威 徐檻毅 崔豫貴
【摘要】目的 對肺氣腫和肺功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病情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40例慢阻肺患者。依照有無肺炎發生將其劃分為肺發生肺炎組(n=60)和慢阻肺未發生肺炎組(n=80)。對比兩組患者在肺功能指標、肺氣腫、一般資料等方面的差異。結果 經過隨訪發現,本次實驗研究中的140例患者中發生肺炎共計60例,未發生肺炎共計80例。兩組患者在平均肺密度、LAA-950、吸入預計值百分比、6 min步行實驗以有BMI等方面的差異(P<0.05)有可比性。結論 步行6 min、LAA-950等指標的檢測結果與慢阻肺患者肺炎疾病的發生存在直接關系。
【關鍵詞】肺炎;肺氣腫;慢性阻塞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2
慢性阻塞性疾病是臨床醫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肺部疾病,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是該疾病最為主要的特征,屬于異質性綜合征的一種,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療反應、影像學特征以及臨床表現。慢阻肺疾病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比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該疾病的發病率也正處于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常見并發癥包括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經調查研究發現,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也會引發肺炎疾病。而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能夠對慢阻肺患者疾病嚴重程序進行檢測。本次實驗研究選取140例慢阻肺患者,對患者活動耐量、肺功能以及肺氣腫量等方面的指標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分析肺功能與肺氣腫與慢阻肺疾病之間的
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依照有無肺炎發生將納入本次實驗研究的全部140例患者劃分為肺發生肺炎組(n=60)和慢阻肺未發生肺炎組(n=80)。其中慢阻肺炎組男女比例為48/12,平均年齡(65.15±11.48)歲,平均隨訪時間(25.15±3.72)個月;非慢阻肺炎組男女比例為60/20,平均年齡(61.58±10.83)歲,平均隨訪時間(25.06±3.44)個月。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P>0.05)。有可
比性。
1.2 研究方法
肺功能指標具體包含肺彌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肺總量占預計值百分比、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前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等
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
2 結 果
2.1 慢阻肺患者臨床特征(見表1)
3 討 論
引發肺炎疾病的有關因素來自于各個方面。根據以往的實驗研究成果可知,D-二聚體水平升高、多葉肺炎以及年齡等方面的因素均能夠造成肺炎患者死亡。年齡在65歲以上、合并患有冠心病、陳舊肺結核以及慢阻肺等疾病也是獲得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同時,肺炎病情與慢阻肺患者患有獲得性肺炎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另外,患者年齡、呼吸機通氣時間、合并基礎疾病、應用抑酸藥、BMI等方面的因此也可能引發獲得性肺炎。
本次研究還發現,肺炎疾病的發生與平均肺密度、SGRO評分等方面的因素直接相關,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可知,可以全面排除上述指標。6 min步行試驗指的是通過次極量運動的方式對患者當前的肺功能狀況進行評估。肺炎患者在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服用相應地治療藥物,而6 min步行試驗對于藥物功能的發揮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肺炎疾病與患者重度阻塞之間也有著直接性的關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依照患者慢阻塞的具體程度,主治醫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藥物使用劑量,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該指標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患者阻塞程度逐漸加深的情況下,患者經過治療后FEV1改善幅度出現下降,在已經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的情況下,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也會出現相應的下降。本次實驗研究發現,由于部分患者阻塞程度較深,為患者提供ICS治療有會進一步提升患上肺炎疾病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郭 琳.炎癥反應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肺動脈高壓及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的關系探討[J/OL].河南醫學研究,2017,(21):1-2.
[2] 王國臣.人參蛤蚧散加減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OL].中醫學報,2017,(02):198-200.
[3] 王發輝,林石寧,陳 山,徐建光,何海武,石慧芳.阿奇霉素聯合辛伐他汀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治療價值分析[J/OL].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04(29):106-107.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