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秀
【摘要】目的 探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臨床特點。方法 選擇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761例,以年齡為分組依據,將患者分為中年組和老年組,其中老年組370例,中年組391例,兩組患者均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兩組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老年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90.81%、97.57%、28.38%,中年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49.36%、53.45%、2.81%,老年組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中年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缺血的高發時間在凌晨至早晨。結論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概率高于老年患者,采用24h動態心電圖檢查可及時發現心血管疾病,使患者生存質量提升。
【關鍵詞】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2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發生率逐年升高,是導致中老人殘疾或死亡的重要疾病類型。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會隨著人年齡的增高而增加,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心血管疾病早期臨床癥狀不顯著,發病較為突然,發病后患者如未及時得到妥善處理會導致患者死亡或殘疾。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4 h動態心電圖是診斷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能準確檢測患者的心電活動情況[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761例,患者均于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醫院接受治療。所有患者心功能控制均與國家制定的關于心血管疾病的適應癥相符。以年齡為分類標準將患者分為中年組和老年組,中年組患者391例,男213例,女178例,年齡42~58歲,平均年齡(49.33±4.12)歲,病程4~10年,平均(6.34±2.15)年;老年組370例,男193例,女177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5.23±4.32)歲,病程8~17年,平均(10.34±3.52)年。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書均簽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心電圖采用高美儀Net12.0版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系統,對所有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律失常情況、心率、心肌缺血情況等進行監測。所有患者均接受24 h連續監測,將所收集到的影像資料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同時采用動態心電圖對24 h動態性進行分析。
1.3 相關指標診斷標準
心律失常診斷標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短陣室性的心動過速,頻發或偶發室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30次/h表示頻發。房性心律失常:頻發或偶發反房性期前收縮,有陣法或持續心房顫動及心房撲動。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比較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均顯著高于中年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當今,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中老年患者健康的的主要疾病。心血管疾病容易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一般會隨著人年齡的增高而升高,老年人與中青人比更容易患病。對于年齡大的患者一旦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會加快患者臟器功能衰退,患者死亡率會升高[3]。心血管疾病是該類疾病的總稱,具體疾病種類較多,患者發病原因也較為復雜,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心肌梗死、冠心病、腦梗塞等,誘發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疾病則有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心力衰竭等[4]。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早期準確診斷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即使發病患者受到的傷害也會降到最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癥狀不顯著,不容易引起患者注意,這也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突然發病的幾率。目前,心電圖是診斷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有效手段,但當前傳統的心電圖監測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患者的全面檢測需求,不能對患者的血壓變化和心率變化情況實現動態監測,這會影響到診斷的準確率,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耽誤患者的治療[5]。目前,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技術已經成為診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技術手段,其與傳統的心電圖監測方式相比具有的顯著優勢是可以對患者心率和血壓變化情況實現實時檢測,能夠及時發現患者心率和血壓的異常情況,可以在短時間內采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可得到顯著降低。此外,24 h動態心電圖相關檢測系統具有非常顯著的功能性特征,這些功能包括動態展示、自動檢測、自動分析、打印等。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技術在科室的臨床應用中,當患者處于攜帶記錄盒期間,這可以實現對患者心臟活動中心規律的具體變化過程的精確記錄[6]。24 h動態心電圖在實際應用中可以較為準確的診斷出短暫性心律失常、無痛性心肌缺血、陣發性心律失常、一次性心肌缺血等疾病,在臨床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24 h動態心電圖在實際應用中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其在檢查時僅有2個或3個導聯,對患者整個心臟的病變情況難以進行全面反饋,此外,患者應用24 h動態心電圖過程中處于活動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檢測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檢測結果容易出現一定的偏差。因此,為盡量減少或避免偏差,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時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遠離電磁場,患者皮膚應保持干燥,醫生可以囑咐患者對自身運動情況進行記錄,這有助于醫生更加準確的對疾病進行診斷,疾病的檢出率和正確率也會顯著提高。
本次研究中,將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為中年組和老年組,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均顯著高于中年組,這說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年齡具有相關性,年齡越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會升高。此外,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發生時間也有規律可循,在一天中,在0:00~8:00這個時間段心肌缺血更容易發生。這也提醒醫護人員,在這個時間段需對患者加強監護,避免發生意外情況。
綜上所述,24 h動態心電圖在診斷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顯著作用,中老年中年齡越大,患者越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在平時應提高警惕。
參考文獻
[1] 鄧毅斯.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3):34-35.
[2] 姚 磊.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2):237-237.
[3] 陸 娟,陳永清,譚興普,等.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動態心電圖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0):38-39.
[4] 蔡文淵,滕婷婷,施晶晶.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h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探析[J].當代醫學,2016,22(33):12-13.
[5] 王自豪,李素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動態心電圖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12):26-27.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