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豫貴 周龍威
【摘要】目的 對肺動脈漂浮導管應用于心血管危重癥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參考。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人在進修期間,選取進修醫院2012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期間,接受治療的46例心血管危重癥患者,根據隨機分組原則,對參與研究患者分組,對照組患者采取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法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采取肺動脈漂浮導管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心功能進行對比研究。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改善情況以及心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對心血管危重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采取肺動脈漂浮導管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以及心功能,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價值。
【關鍵詞】心血管危重癥;肺動脈漂浮導管;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1
人們生活方式以及習慣的不斷變化,使得近幾年心血管危重癥患者的人數有著明顯的增加,目前臨床上對于心血管危重癥患者的治療重點,主要是對治療效果進行加強,改善患者的預后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幾率[1]。也正是因此,本文主要是對肺動脈漂浮導管應用于心血管危重癥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參考。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人在進修期間,選取進修醫院2012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期間,接受治療的46例心血管危重癥患者,使用數字隨機分組法對患者進行分組,每組患者23例,研究組患者的年齡在50~75歲之間,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體重38.22~80.73 kg。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52~78歲之間,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體重37.96~81.01 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無明顯的差異,P>0.05具可比性。且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為自愿加入研究,并簽訂研究知情書。
1.2 實驗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法進行治療:將IABP導管經患者股動脈,于降主動脈進行置入,使用床旁的X-ray,對導管的插入深度進行檢查,導管插入成功后,將其與反搏儀進行連接,并將球囊啟動進行工作,根據患者心電圖的顯示,對觸發模式進行選擇,以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壓等情況為基礎,進行反搏比例的選擇以及調整,根據患者心電圖R波顯示情況,對反搏時相進行調整。
研究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采取肺動脈漂浮導管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并在麻醉成功進行鎖骨下的靜脈穿刺,將靜脈鞘管插入,并醫護生理鹽水中置入漂浮導管,確保導管并無漏氣現象,經過鞘管將導管導入,并將肝素鹽水充盈其中。經或曲靜脈,將心導管插入患者的右心房,使用監測儀對患者的內壓力波形進行檢測,以血流方向,經三尖瓣后進入患者的右心室,于導管氣囊內進行充氣,保證可漂浮[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心功能情況進行檢測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1)研究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明顯。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研究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結 論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是通過對反搏球囊進行反復充放氣這一動作,進而對患者的血壓等進行改善的一種循環輔助設備,可有效加強對危重心臟病患者的搶救治療效果,并加強預后。而肺動脈漂浮導管,則是對患者的心功能等進行檢測,并以其為指導,對患者的心功能進行調整,指導醫務人員有針對性的用藥治療,避免出現用藥盲目性的可能。
綜合研究結果可發現,在對心血管危重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采取肺動脈漂浮導管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以及心功能,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在今后對心血管重癥疾病患者的治療工作中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超,白 敏,何書武.肺動脈漂浮導管應用于心血管危重癥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6,36(08):1182-1186.
[2] 廖億粦,林躍華,曾志文.肺動脈導管在危重心血管術中及術后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2,18(06):770-77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