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佳
大家好,奇妙的樂器時間到了。本期要給大家介紹哪兩種稀奇古怪的樂器呢,一起來看看吧!
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國家和夢想去的城市,有沒有人喜歡瑞士這個國家呢?說到瑞士,一定會想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而瑞士不只有阿爾卑斯山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引以為豪的民族樂器——阿爾卑斯長號。
阿爾卑斯長號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木制管樂器,長3~4米,特別重,足足有4公斤,猶如一個巨大的煙斗。雖然體積巨大,結構卻十分簡單,它沒有一般吹奏樂器必需的按鍵與簧片,只是在管壁的兩端留有兩個氣孔,一個吹氣孔,一個出氣孔。傳統的阿爾卑斯長號由松木制作而成,這種樹生長極為緩慢,砍伐過后,木材還需要花費6、7年的時間進行自然風干,才能手工制成工藝復雜的阿爾卑斯長號。要經過如此長時間的精雕細作,才能完成一件樂器,可想而知它不菲的價格。
阿爾卑斯長號的演奏難度系數非常大,需要演奏者以唇為簧,熟練地運用氣流控制音的長短和強弱。現如今,阿爾卑斯長號經過人類文明的洗禮,結構已被改良為3節,可以隨時拆卸、組裝,方便攜帶,并且能更準確地控制音調。經過改良的阿爾卑斯長號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瑞士瓦萊州的南達鎮每年都會舉行國際阿爾卑斯長號的比賽與音樂節。悠揚的號角聲穿過山谷,穿過森林,穿過白雪與河流,就像午后的陽光,揮灑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阿爾卑斯長號的歷史
阿爾卑斯長號的歷史悠久,最早關于它的文字記載已經超過500年,出自于16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家康拉德·格斯納的著作。在瑞士廣闊的山脈環境中,牧民們經常用這個又大又重的長號召喚帶領自己的牧群,或者吹響它與遠方山上的人交流,如同我們國家少數民族的人站在山頂對唱一般,表達各自的心緒。據記載,阿爾卑斯長號的聲音可以傳到10公里以外的遠方。當時的村莊還沒有現代發達的通訊設備,因此也把它當作傳遞信息的工具。
彈布爾
彈布爾,是新疆維吾爾族古老的彈撥樂器,又譯為彈撥爾、丹布爾、丹不爾。它的形制古樸,歷史悠久。公元14世紀,絲綢之路將阿拉伯樂器tanbur傳到我國。當地人民在tanbur的基礎上,結合了新疆傳統民族樂器的特點,衍生出了新的樂器,即為彈布爾。彈布爾最早流行于南疆,后傳入北疆,深受新疆人民的喜愛。在我國清代時,彈布爾曾被列入宮廷回部樂。
彈布爾的琴身共鳴箱好似葫蘆水瓢,呈半梨形狀,通常是用一塊完整的木料挖制而成。琴體修長是它很獨特的一點,琴長足足超過一米,因此它的音域非常寬廣,音色干脆、嘹亮。彈布爾由桑木制成,琴頭為方柱形。傳統的彈布爾有5個琴軸,即5根琴弦。琴弦分為3組,內二弦與外二弦分別為一組,中間一根為一組。外二弦演奏主旋律,中弦與內二弦為輔助,根據不同樂曲的風格需要,用于和聲伴奏。琴頸有16~20個品位。
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家們將它改良增加到33個品位,音色更加純凈。琴弦為6根,同樣分為3組。區別傳統的是,中外兩組琴弦用于演奏主旋律,內二弦則作為和聲伴奏。而5根琴弦的彈布爾也仍然在沿用。
彈布爾的演奏方法與大多數彈撥樂器相同,坐著演奏,琴身傾斜,共鳴箱放在右腿上,接近于腹部的位置。左手按壓琴弦,右手彈奏,技巧豐富多樣化。可以獨奏、合奏、歌舞伴奏,樂曲熱情奔放節奏分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十二木卡姆
彈布爾在新疆樂器中的地位極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它是演奏《十二木卡姆》重要的樂器之一。《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古典音樂套曲,被稱為維吾爾音樂之母、中國音樂文化瑰寶。它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全曲共有120套之多,每套為一個小組曲。其中包括序歌、敘誦歌、舞蹈組歌和器樂間奏曲。全曲170多首,通常演奏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現代的維吾爾族樂曲都源于《十二木卡姆》。
怎么樣,聽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對這兩種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