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桂芝 段裕
【摘要】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是屬于一種鼻黏膜炎疾病,主要的發病原因為過敏原或是變應原在特應性個體中進行作用而導致IgE介導的激發,患者臨床表現為鼻癢、陣發性噴嚏、鼻塞等癥狀。近年來,變應性鼻炎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其所面對的健康性問題已經被全世界的多個國家所關注,共有約1/4左右的人群受到變應性鼻炎疾病的影響[1]。且發病率有逐年提升的趨勢,根據韓國的一項相關網絡調查研究顯示,在約28萬的12~18歲青少年中,約有>30%的青少年患有變應性鼻炎[2]。所以,該疾病在臨床上已經逐漸得到重視。筆者應用艾灸療法,針對變應性鼻炎進行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艾灸;變應性鼻炎
【中圖分類號】R246.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中醫門診科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患者36例,平均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8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14~48歲,平均(31.02±5.73)歲,病程1~12年,平均(6.55±1.84)年。通過對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比較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臨床診斷標準
以《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與中華醫學會中華耳鼻咽喉科學分會所制定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作為參考,確定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診斷標準。
1.2.2 臨床中醫診斷標準
以《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作為診斷參考[4],以此來確定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①經檢查發現患者均具有鼻塞、噴嚏、陣發性鼻癢以及流清涕等臨床癥狀;②常年發病、病情反復;③患者經臨床專科檢查顯示鼻甲腫脹、鼻粘膜顏色蒼白且具有少數充血情況,發作時,有較多的水樣分泌物、清晰粘液等。
1.3 方法
1.3.1 治療組
在患者的風池穴、肺俞穴、大椎穴、迎香穴、上印堂穴風門、定喘、百勞、脾俞、腎俞、命門、神闕穴溫和灸。直到患者感到皮膚灼熱感,停止針灸,1次/d,共以10 d為一個療程。同時平均每隔5 d對患者進行艾灸督脈1次,在每個針灸療程中完成3次即可。
1.3.2 對照組
對患者使用鹽酸西替利嗪片藥物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劑量為10 mg,的酸西替利嗪片進行口服,1次/d,共
服用10 d。
兩組患者在治療的前一周均對其他的一切藥物停止使用,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1.4 癥狀分級評分、療效評定標準
以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制定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療效評定標準為參照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進行分級[3],具體如下。
1.4.1 癥狀分級記分
①打噴嚏:1分表示患者一次性連續打3~9個;2分為10~14個;3分則表示≥15個;②流涕:1分表示≤4個;2分為5~9個之間;3分為≥10個;③鼻堵:1分表示偶爾有;3分為全天均有;2分為兩者之間;④鼻癢:2分表示患者有蟻行感覺,但能夠忍受;3分為蟻行感嚴重,很難忍受。
1.4.2 體征分級記分
①1分:患者的下鼻甲處出現輕度腫脹癥狀,但中鼻甲與鼻中隔可見;②2分:患者的下鼻甲和鼻底之間具有小的縫隙,且下鼻甲、鼻中隔呈靠近狀;③3分:患者的下鼻甲、鼻底與鼻中隔呈靠近狀態,或是患者的鼻息肉與鼻粘膜息肉樣變的形成。
1.5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在60%~100%之間;②有效: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在30%~59%之間③無效:患者的治療有效率<30%。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患者隨訪
對于治療有效的患者,在治療完成后的6個月進行隨訪,并對患者的癥狀體征積分進行詳細記錄后,根據療效判定標準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定。
1.7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治療前后及隨訪半年后的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過敏性鼻炎,中醫學稱“鼻鼽”“鼽嚏”,本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方面。內在因素主要以稟賦不足,病患體弱,如久病、積勞,易受損,致臟腑失調。并于肺,且與脾、腎相關。外在因素主要為風寒或異氣之邪鼻竅。《諸病源候論》有:“肺氣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隨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鼻為肺竅,肺氣宣發,其氣通暢,可溫養鼻竅,而肺氣若虛,則鼻竅難溫。患者脾屬后天之本,全賴脾氣濡養。如發脾肺之虛,致精微難運,則鼻竅溫養不濟,易發涕泣清稀,因治療需先健脾益氣。《素問·宣明五氣論》云:“腎為欠,為嚏”腎為先天之本,若虛則難攝納,致氣不順,元不歸,耗散陽氣,而溫煦失職,導致風邪內侵,誘發疾病。選穴肺俞、脾俞和腎俞,即是針對內在因素而設。
迎香屬手足陽明經重穴,位于鼻旁,存在通利鼻竅、清熱通絡之效,屬于鼻病治療的要穴。取風池以疏風,使肺不受邪,宣降正常,則鼻竅得通。艾灸督脈是我國中醫經絡理論與氣血理論的延伸,正如《內經》所著:“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指的是人體氣血重要,氣血通暢則人體健康,若氣血不暢,則難調身體,百病侵身[5]。督脈屬“陽脈之海”,可率領全身陽經,而陰經通達別于陽經,促使督脈通達全身。采用艾灸,可刺激循經傳感,實現經絡疏通的效果,有助于調節陰陽,調理身體,扶正祛邪,達到治療作用。因此,治療過程艾灸督脈,以神闕為核心,調節全身氣運系統,調控腹臟,起到通達全身之功效。在這些與鼻病有著密切關系的穴位上實施灸療,可標本兼治,達到“陰平陽秘”,達到從根本上治療該病的目的。
根據臨床相關研究表明,應變性鼻炎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機體對個別反應原敏感性的增加而導致的粘膜腺體增加以及鼻粘膜水腫情況,最終導致的一種超敏反應。若從神經調節機制方面考慮,該疾病同患者的交感神經功能及鼻黏膜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有很大的關系。艾灸可對血管通透性升高情況進行抑制、使炎癥滲出的速度加快,可在很大程度上對機體體液免疫功能、細胞免疫功能進行促進,能夠對患者的內分泌、體內神經以及免疫平衡進行有效的調節、維持,從而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增強其身體的抵抗力。我們經過艾灸治療的病例,復發率較低,長期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這一點。
艾灸治療變應性鼻炎,能夠改善癥狀,與西藥治療效果相當;遠期療效顯著,復發率低;艾灸治療鼻炎,簡單易行,是值得推廣的綠色療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23(3):134-135
[2]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J].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1994:124.
[3] 盧勤妹.吳旭教授通督溫陽法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16-17.
[4] 楊曉琳.淺談督灸的保健作用[J].山西中醫,2011,27(1):60-61.
[5] 張德斌.針刺結合雷火灸治療過敏性鼻炎27例[J].陜西中醫,2014,35(5):593-59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