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玉
摘 要:阿爾貝特·史懷哲是20世紀的著名學者、人道主義者及成就卓越的世界偉人,在哲學、醫學、神學、音樂界才華卓著。八歲時,他從管風琴開始了對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歲成為法國管風琴大師的得意門生,同年,用法語和德語寫出了《巴赫傳》。1913年,他來到非洲加蓬,建立了叢林診所,從事醫療援助工作,并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思想。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曾呼吁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
關鍵詞: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生物中心主義
阿爾貝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是現代西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思想家、人道主義者。他創立的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是當今世界和平運動、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他身體力行“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把自己終身奉獻的人道主義事業從人與人之間,擴散到整個生命世界,為環保、生態人士提供了研究捍衛動植物生命的理論基礎。
一、史懷哲的生平及其非洲歲月
(一)史懷哲生平
1875年,他生于德、法邊界阿爾薩斯省的小城凱澤爾貝格(當時屬于德意志帝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他精通德、法兩種語言,9歲時,就成了演奏風琴的能手。1898年在巴黎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獲得哲學和神學博士學位。1899年任圣尼古拉斯教堂傳教士之職;1901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學神學院院長。1904年,在哲學、神學和音樂方面已經擁有巨大聲望的他聽到剛果缺少醫生的消息,決定到非洲行醫。歷經九年的學習,他在38歲的時候獲得了行醫證和醫學博士學位。施韋澤夫婦倆于1913年來到法屬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會的收入,在加蓬創辦蘭巴雷內麻風病院,為當地人民治病近三十年。他是法國哲學家、音樂家、傳教醫師,為人類和平事業做出了貢獻,被稱為“非洲之子”,于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他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宗教哲學》《耶穌的彌賽亞和受難的秘跡》《在原始森林的邊綠》《文明的衰敗與復興》《文明與倫理》《文化哲學》等。
(二)非洲歲月
1913年,在史懷哲的事業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和妻子海倫前往非洲,在蠻荒叢林中行醫達50余年。他創建了叢林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歷盡艱辛,百折不撓。在非洲的第一年,人類苦難和內心的煎熬幾乎令他退卻。那么多的饑餓、疾病、瘟疫;那么多自然與人為的災難,包括干旱、戰爭、奴役和死亡。在史懷哲的眼中,整個非洲大陸幾乎看不見一絲光明,人類苦難的無窮無盡和個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使他頹喪。
為了給非洲兄弟治病,史懷哲放棄了享受知識與藝術的樂趣,放棄了獨立的經濟地位,終生靠資助為生。為了不斷地籌集資金、藥品、食物、日常用品,他常在歐洲與非洲之間奔波,卻只乘三等車廂。他的一身黑色禮服穿了一輩子,即使在1952年去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那天,穿的依然是這身禮服。食品困難時期,史懷哲把自己每天的牛奶省下來給一位病弱的老婦人喝。史懷哲終生都與醫院志愿者一起,吃最簡單的食物。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專門寫過一篇《質樸的偉大》的文章稱贊史懷哲,他寫道:“像阿爾貝特·史懷哲這樣理想地集對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而他又有幸具有極為健壯的體格,使他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實現符合其天性的一切。健壯的體格要求直接行動,這使他抵制了悲觀主義聽天由命的倦怠。”他傳奇的一生,映照出一個偉大的生命風景,彰顯出人文關懷在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
二、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的提出及發展過程
(一)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的提出背景
在非洲,史懷哲乘船出診時,小汽船在非洲美麗的河流上航行,他對著河水默默沉思。看著夕陽西下時分河馬母子情深的場景,突然一個思想火花閃亮在他的腦海:世界之所以如此美麗,就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有著平等的價值,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從一只河馬到一只螞蟻,從一只猴子到一朵野花,從一只小貓到一只塘鵝,從白人到黑人,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無故傷害其他生命。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不應該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該是和諧相處的關系。由此,史懷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敬畏生命”的人。他以此思想為核心寫作的《文明的哲學》,以對人類心靈作出的偉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敬畏生命”思想的提出,是史懷哲長期思考和理論探究的成果,愛并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是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他對敬畏生命原則之一做了哲學和倫理學的提升,將其論證為倫理學的第一原則,走出了一條敬畏生命的倫理道路,成為當代世界最具影響的生態文明形態。
(二)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理論詮釋
史懷哲的思想和生命的中心始終是他敬畏生命的倫理理論。在某種意義上對生命的敬畏反映了史懷哲確信生命的一切不僅是有價值的,而且是神圣的。對“敬畏生命”最有力的表達在他的《文明的哲學》一書中的第26章,從哲學的角度論述了敬畏生命的觀念。史懷哲指出,遵守敬畏生命的倫理是非常重要的。他明確指出:“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
“敬畏生命”的思想,其中包括有:“敬畏生命”的理論內涵,即敬畏一切的生命;“敬畏生命”的邏輯構架,共分為三個方面,即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生命現象的整體性和思想的內在自由;“敬畏生命”的價值指向,包括由其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生命,生命存在價值的平等性及敬畏的絕對性;“敬畏生命”的哲學反思,即從理論的宗教性和內在矛盾性兩方面來論述。這就從基本的思想內涵和框架上,對“敬畏生命”的思想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知和了解。
首先,對生命的敬畏能夠使我們過上一種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其次,正是通過對其他生命的同情和關心,人把自己對世界的自然關系提升為一種有教養的精神關系,從而賦予自己的存在以意義。最后,人們在生活中,確實得殺死其他生命。
但是,“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這種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就是為了拯救另一個生命。因此,人只有在為了保存其他生命的情況下,才可傷害或犧牲某些生命,而且要帶著責任感和良知意識作出這種選擇。敬畏生命倫理學把倫理關懷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生命體。史懷哲認為,傳統倫理學最大的缺陷就是相信只需要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而完整的倫理學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要對所有的生物行善。
(三)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發展過程
由于史懷哲的宗教情結和個人經歷使得他的“生物中心主義”倫理主要立足于情感和信念的描述性說明,從“敬畏”一詞的涵義中大致也可以看出史懷哲的論證路徑。
把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動物和植物,是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生命觀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史懷哲認為:“實際上,倫理與人對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圍之內的生命的行為有關。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我們不僅與人,而且與存在于我們范圍之內的一切生物存在著聯系,對一切生命予以尊重,關心它們的命運,這比起只涉及人的倫理學來說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和活力。他認為,到目前為止,所有倫理學的最大缺陷,就是相信它們只須處理人與人的關系。道德只涉及人與人的行為,只對人講道德,這種倫理學只是人際關系的倫理學,它是不完整的。真正完整的倫理,要求對所有生物行善,這符合有思想的人的天然的對生命的尊重,它促使所有的人,關懷他周圍的所有人和所有生物的生命,給予所有生物以道德關心,而敬畏生命的倫理就是這么一種倫理。
三、結語
史懷哲親歷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目睹了人間各色的痛苦顛沛、壓迫折磨和冷酷殺戮,也感受了苦難環境中如燭火般脆弱的人間溫情,這喚起了他心靈深處對戰爭與和平、掠奪與謙守、貪婪與節制、文明與野蠻、征服與敬畏的生命反思。對史懷哲而言,敬畏生命是一種長期和艱苦的身體力行。他傳奇的一生,映照出一個偉大的生命風景,彰顯出人文關懷在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
參考文獻:
[1]史懷哲.生命的思索:史懷哲自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2]陽海燕,杜丹,胡穎.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及其生態啟示[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75-78.
[3]馬文·梅耶.邵明,譯.史懷哲、敬畏生命與世界宗教[J].宜賓學院學報,2012(1):1-5.
[4]史懷哲.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史懷哲自述[M].陳澤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陸樹楠.史懷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探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6]唐聰.史懷澤生命倫理思想初探[D].湘潭:湘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