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K
摘 要:大學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近現代以來3次舉世聞名的革命分別是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太平天國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的農民起義。辛亥革命則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一次典型的資產階級共和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完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前奏,結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建立了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我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為實現我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礎。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引言
大學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3條主線貫穿全文:近現代以來西方列強侵華史、近現代中國革命史和近現代中國改革史。其中近現代中國革命史又著重介紹了中國3次主要革命的內容,這三次革命的主要內容,集中在該書的第2章至第7章共4個章節(jié)里。這4個章節(jié)著重敘述了3次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1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至1864年7月天京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前后14年,勢力波及中國18個省區(qū),規(guī)模之大,勢力之猛,為中國歷次農民起義之最,也是19世紀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對外國侵華勢力也給予了有力的打擊,給本已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更是致命的一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不過,太平天國運動雖然給清王朝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但清王朝卻仍能命懸一線,倒是太平天國運動比清王朝先滅亡了。究其原因,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戰(zhàn)略目光短淺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并未以主力乘勝進軍北京,給清王朝提供了緩沖、恢復的時間,讓清王朝贏得了反擊的機會。
(二)階級自身的弱點
起義的農民大都是奔著升官發(fā)財、追求享樂的目的。起義成功后,太平天國的領導人從高至低,都過上了極盡奢華的生活,建府邸,逐聲色,再加上各王之間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最終導致天京事變爆發(fā),嚴重削弱了自身的領導力量和軍事力量。另外,農民階級本身也不是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代表,不可能提出完整、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就連他們曾經提出的具有進步意義的《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也沒有真正實施過。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太平天國的戰(zhàn)斗力。
(三)蔑視傳統(tǒng)的局限
這主要體現在太平天國對待儒家文化的態(tài)度上。在運動前期,起義軍每到一處,均毀廟焚書,沖擊了封建文化傳統(tǒng),但在具體做法上打擊面過寬、過嚴,后期雖有改觀,但太平軍在百姓中的正面形象卻打了折扣,導致后來竟有百姓幫助清軍攻打起義軍。
(四)對待洋人的矛盾
太平天國對進攻自己的西方侵略者給予了痛擊,也拒不承認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但反常的是,他們卻又籠統(tǒng)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視為“洋兄弟”,這至少說明起義的領導人對西方侵略者還沒有足夠的警惕性。
太平天國運動作為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已具備反帝反封建的性質,也顯示出農民階級的強大革命潛力,但由于各種原因,太平天國運動終究難以獨立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三、辛亥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后,并沒有阻止中國革命的步伐。隨著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其中孕育的革命力量也日益強大,最終爆發(fā)了辛亥革命。為了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孫中山在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前,已在多個方面做了準備工作。
(一)思想上的宣傳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圍繞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實行共和、要不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近兩年的辯論。論戰(zhàn)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而告結束。
(二)組織上的準備
1905年8月,以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織為骨干力量,在日本東京成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以孫中山為總理。這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奠定了組織基礎。
(三)革命前的預演
從1895年到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組織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從1895年10月的廣州起義到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前后共10次。這些起義雖然全都失敗了,但革命黨人不斷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進行了辛亥革命前的10次不同規(guī)模的預演,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積累了豐富的武裝斗爭經驗。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以武昌起義為開端,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高潮迭起,先后有湖北、浙江、廣東等省宣布起義,宣布脫離清王朝的統(tǒng)治。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中國統(tǒng)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終結。
綜觀辛亥革命的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并沒有結束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艱辛任務。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辛亥革命又失敗了。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
1919年的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在序幕的開啟之初,在列寧的幫助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個代表了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最進步的先鋒組織,從一開始就接過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未能完成的歷史重任,率領人民繼續(xù)新的征程。不過,事業(yè)終究難以一帆風順,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奮斗的歷程同樣充滿坎坷,但中國共產黨畢竟是一個能善于及時總結斗爭經驗,勇于糾正自身錯誤,能在錯綜復雜的局面中找到正確方向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政黨,在經歷了最初的由幼稚而帶來的失敗后,終于在1927年的腥風血雨中開始清醒了,開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在1935年的長征路上開始成熟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方針在黨內重新得到了認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展了,國共合作共同取得了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zhàn)爭中強大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奮斗,終于徹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埋葬了蔣家王朝,成立了一個嶄新的、具有無限發(fā)展前途的新中國。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結束了中國近代以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結束了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仍、匪患不斷的歷史狀態(tài),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為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五、三次革命的比較分析
對比這三次革命,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太平天國的失敗,誠如上文所述,一是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和先進組織的領導,二是農民自身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失敗,從革命者的一方來說,依筆者的看法,則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沒有充分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尤其是沒有發(fā)動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民,脫離了人民群眾,要想在中國取得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二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一方,沒有一支自已可以掌握和絕對領導的武裝力量,而曾經有過的武裝力量也是處于分散狀態(tài),無法形成可以統(tǒng)一指揮的武裝力量。孫中山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軍閥和學生,而軍閥在沒有利益時就會脫離革命,甚至背叛革命;而學生首先是軍事素質不夠過硬,其次力量不足,在強大敵人的進攻面前是難以取得勝利的。三是革命黨人名義上有一個統(tǒng)一的政黨——同盟會,但實質上是各自為政、組織渙散、派系林立,誰都不信誰,在革命黨內部沒有一個嚴密的組織和紀律,因此就難以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相應地也就失去了在人民群眾中的號召力。辛亥革命的最終成果落入袁世凱之手也就不足為怪了。近現代史上的3次革命,只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完全勝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應歸因于有了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已的理論武器,以全人類的解放和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已的最終目標。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群眾和民族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為人民所折服,為人民所追隨和支持,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另一方面人民依賴、支持中國共產黨,黨群共同努力,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第二,有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為中國人民的新民主義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引領中國革命從艱難困苦中一步步走向勝利。
第三,中國革命的勝利,還在于擁有一支由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等為基礎組成的人民武裝,這支武裝由黨絕對領導,唯一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沒有這支武裝,中國革命的一切便無從談起。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建初期,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武裝,再加上自身方針、政策的失誤,才帶來了很多嚴重的后果。這支人民武裝,在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下,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為中國革命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為中國人民創(chuàng)建了一個和平、安寧的新中國。
當然,中國革命的勝利,還與世界上愛好和平人們的支持分不開的,他們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很多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偉光,王滬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