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全洲
摘 要:土家族的哭嫁雖不是其獨有的文化,卻是最為隆重和典型,哭嫁在歷史上經歷了改土歸流時期、建國時期及現當代三個大的社會轉型階段,且表現出不同的時代性特征。本文從社會轉型理論框架入手,深入剖析不同時期的哭嫁表征:改土歸流時期的哭嫁具有群體性特征,通過群體認同建構民族身份特征;新中國成立初期階段,土家族哭嫁具有女性性別解放的特征,同時獲得新的婦女角色。
關鍵詞:鄂西土家族;哭嫁;社會轉型;現代性
一、土家族哭嫁研究緣起
婚姻習俗和儀式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類型,與其他精神財富一樣,均具有地域性、歷史性和繼承性的特征。[1]有學者認為,哭嫁習俗的起源源于婦女對平等經濟生活的要求,對理想婚姻家庭的不懈追求在風俗文化上的反映。[2]但有相反觀點的學者認為,哭嫁是以哭的形式來驅邪驅魔,彭勃等人則認為土家族哭嫁習俗起源于改土歸流后。[3]也有學者這樣認為,哭嫁起因于女性性別意識的覺悟,成熟于性愛的被扼殺及母愛的夭折,沒落于性愛的解放。[4]筆者認為,要想了解到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來源和發展,先要對土家族的發展背景有一個簡單的了解,故本文整理了相關的一些資料。
(一)土家族哭嫁發展歷史階段
1.血緣到非血緣
查閱史籍,土家族的婚姻變遷大致經歷了從血緣到非血緣的一個轉變:血緣婚、氏族內婚姻(“骨種”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婚姻。血緣婚是土家族較早的一種婚姻類型,表現形式為兄妹婚。基于流傳在湘西流域的《補所雍尼》神話,也是土家族婚姻的開端。[5]改土歸流是土家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一時期土司制改為了流官制,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歸流對土家族的婚姻也有很大的影響,對土家族婚姻進行了改革[6],透露出了土家族的婚姻慢慢走入封建化形勢。
2.哭嫁,傳承的文化符號
哭嫁是土家族的姑娘在出嫁的時候都要行一種儀式,土司時期的土家族男女雖是近親婚姻,但自由戀愛。改土歸流之后漢人封建思想傳入民族內,婚姻也蒙上了封建的色彩,包辦婚姻使女子喪失了自主選擇權。
哭嫁不是土家族獨有的文化,卻為土家族發展得最鼎盛和繁榮。從土司時期一直到改土歸流,婚姻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婚姻習俗——哭嫁的發展,建國之后,由于政治條件的影響,哭嫁一直被當作是“封建文化”,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又被重新關注發展到現在。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時候,一定要哭嫁,人類社會在經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過渡中,都會產生一定的附屬物,女子在出嫁前更是有抵觸情緒,哭訴自己的不幸及不滿,甚至有對父系社會的怨恨之情,這就是土家族的婚姻習俗——哭嫁。
二、現代性的演變
(一)改土歸流時期哭嫁的表征:場面
改土歸流之后,土家族的首領不再是土司,而是由朝廷派的流官進行管理,漢族人民的涌入,給土家族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以及新的思想,但同時制度的變革也給婚姻蒙上了一層封建色彩,以往的以歌定情如今在封建道德的思想下變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的婚姻變成了悲劇的命運。
這種包辦婚姻使女子喪失了婚姻中的主動權,帶給她們的痛苦都體現在哭嫁歌上,所以這一時期的哭嫁歌融入了新的內容,其中最極具特色的是“罵媒人”“哭上轎”“哭要嫁妝”等部分。[7]“罵媒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女子用哭嫁歌的方式唱出來對媒人的不滿和憤怒;“哭上轎”是整個婚禮的尾聲,新娘在“勸”上轎之后,就要慢慢停止哭泣。
(二)建國初期階段哭嫁的表征:女性角色的抗爭
社會的進步推動了婚姻制度的變遷,當封建的婚姻制度被徹底廢除,一夫一妻制度受到法律的認可和支持時,鄂西土家人的婚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主婚姻已成為一種主流婚姻形式。
1950年4月份,我國頒布了首部《婚姻法》,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有了婚姻法的頒布,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人民對婚姻充滿了希望,但伴隨著和傳統文化的對立。據調查,某些村落的年輕女孩對于哭嫁的認識是僅限于看熱鬧和認為其是封建保守思想的狀態,并不了解其真正表達的意思。
(三)土家族哭嫁的現代性演繹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變遷受到文化全球化和區域文化變遷的雙重動力影響,動力分為內外的雙重動力影響,外部的政策環境及人文環境的沖擊和內部文化的調試作用想抗衡,經過了“兄妹婚—氏族內婚姻—一夫一妻制婚姻”,在這些階段中形成的每一種文化習俗和慣習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文化意義,哭嫁也包含著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等多重意義,是歷史的見證和社會制度變遷的縮影。從最初改土歸流時期表達憤怒的“罵媒人”“哭上轎”和“哭要嫁妝”等新特征哭嫁到建國后對哭嫁的態度的轉變。[8]
總體來說,當代社會中哭嫁所處于的狀態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哭嫁的主體在漸漸失真,影響哭嫁的環境也在發生著扭曲;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也在不斷地修護和保護這一種傳統文化。環境的開放帶來新思潮的同時也使年輕一代質疑傳統文化,而各種婚姻政策的頒布及現實條件讓哭嫁顯得沒有必要(實則是存在必要性),主體在這種狀態下傳統思想打破,沒有了本源的狀態,而本該起到作用的教育功能也受到牽連。但哭嫁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還是會保留其獨特性,面對挑戰也會不斷地進行整治,既有挑戰也有發展創新,而且筆者相信,哭嫁這一傳統文化習俗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會不斷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三、轉型社會視角下的嬗變分析
綜上所述,土家族作為一個具有特色充滿魅力的少數民族,在其民族的發展歷程中經歷數次的婚姻變革,婚姻的變革其實就是社會變革的縮影。從“兄妹婚”“氏族內婚姻”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從土司時代、改土歸流時期、建國之后到現代社會,婚姻制度的變革及社會的轉型都引發了婚姻習俗——哭嫁的變革。在此,筆者將從轉型社會的視角著重分析每一個時期哭嫁發生改變的背后社會原因。
(一)改土歸流時期
改土歸流時期的哭嫁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女子在進行哭嫁歌的時候要充滿怨恨的情緒,“罵媒人”“哭上轎”“哭要嫁妝”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新的哭嫁特征,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土司時期,土家族相對處于封閉,土家人民都處于亦兵亦農的狀態,男子外出當兵之后種族傳承受到抑制,為了保障“種”的延續才不得不進行氏族內婚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稀少,所以為了維系和強化親族情感,同時便于生產中合作,這種特殊的情況使得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多為氏族內婚姻,且近親婚姻居多,但都是基于以歌交情、自由戀愛的基礎之上。進入改土歸流時期,漢人及外來思想的流入,對土家族的政治、精神文化和生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封建思想隨之也帶入土家族,包辦婚姻漸漸替代了以往以歌會友的方式。改土歸流階段的哭嫁其內容多表達對于親情的不舍,哭嫁涉及到嫁娶相關的直系親屬,在群體場合環境下的哭嫁行為成為女子出嫁前維系家族情感的重要紐帶,并以此獲得群體認同和身份歸屬。
(二)建國初期階段
建國之后土家族的哭嫁有兩大發展方面:一是擺脫了包辦婚姻,二是被冠上了封建思想的帽子,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局面。建國之后的社會背景極其復雜,我國建設才剛剛起步,很多措施和政策都會影響各個方面,但正是在這樣的大波動環境下,土家族哭嫁才有這兩個方面的發展,這一時期主要是由于轉型社會發展過程中政策和決定原因所致。
(三)現代時期
哭嫁這一文化習俗之所以在現代社會有所沉淪,主要是指對于土家族年輕一代的沉淪,他們大多沒有對這一傳統文化有很好很系統的認識,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后重新對這種文化現象進行認定和研究保護,但這是轉型社會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時期哭嫁都有其獨特的特征所在,這和整個社會發展的背景離不開關系,民族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因素,而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發展。筆者也堅信,在未來的社會中,哭嫁這一具有特色的民俗婚姻文化會不斷地摒棄糟粕、創新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陳世海.青年女性哭嫁習俗“在慣性中傳承與斷裂”鄂中地區哭嫁習俗的田野調查[J].青年研究,2009.
[2]沙媛.論哭嫁習俗與哭嫁歌和風俗文化本質[J].貴州民族研究,2000.
[3]尹旦萍.哭泣的新娘:土家族哭嫁的女性意義及當代變遷[J].三峽大學學報,2010.
[4]萬建中.“哭嫁”習俗意蘊的流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
[5]宋仕平.鄂西土家族婚姻習俗的變遷[J].青海民族研究,2004.
[6]彭林緒.土家族婚姻習俗的嬗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
[7]李嵐.淺論“改土歸流”對土家族哭嫁歌之影響[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
[8]馬威.情緒人類學視野下的土家族“哭嫁”習俗研究[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