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卓瑪 仁欠吉 拉毛草 桑吉結布 交巴才讓
摘 要:當今正掀起保護與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而保護研究藏民族先賢們留下的神話傳說、思想道德、宗教信仰、民間習俗等既符合社會發展的步伐也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總需求。七月米拉日巴勸善會是拉卜楞寺除正月法會之外的最大法會,屬藏傳佛教文化載體與特殊的傳播形式。本文通過在拉卜楞寺實地調研,搜集當地口頭傳說,并參閱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探討了法會過程、法舞內容,以及其對藏族民眾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拉卜楞寺;七月法會;歷史淵源;文化意義
一、七月法舞的起源
法舞一詞在《藏漢大辭典》中被解釋為“宗教舞蹈的一種”,《藏文辭海》將其解釋為“舞者跳舞,教徒戴上面具跳法舞”。總的來說是通過跳法舞驅祟避邪并祈禱人壽康泰的一種啞劇。
法舞大體上可分為鹿舞和獅舞。廣義上的鹿舞是藏歷七月八日以拉卜楞寺為主同其他安多各寺院舉行的宗教法舞法會。狹義上指的是由尊者米拉日巴、獵人貢保道杰、鹿、獵狗等主演的法舞。至于為何稱作鹿舞,可能是法舞過程中獵人貢保道杰為主演,尊者米拉日巴原地打坐,舞中又加入了獵狗與鹿。
獅舞是以獅子為原型跳舞的一種。相傳是一位加絨女王獻給嘉木祥二世的,但也不僅僅是這一種說法,還可以指安土。胡須和細繩沒有明確的戲名,但包括在獅子與主人的戲中,這一種法舞至今仍流傳在藏傳佛教各大寺院中。獅子在藏傳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佛教徒對雄獅十分敬畏。獅舞與鹿舞不同的是獅舞是獨幕劇但舞姿頗為豐富。
世界聞名的藏學府藏傳佛教格魯派拉卜楞寺是在公元1701年由嘉木祥一世尼旺尊智建立,隨后歷世嘉木祥活佛主持到現在。七月大法會是以拉卜楞寺為中心,安多藏區各大寺院每年都在舉行。無論哪一種宗教儀式它都有非常深刻的教義在其中。同理,鹿舞也是通過跳法舞來教化信眾。
關于鹿舞,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說。某年六月香浪節上嘉木祥二世與貢唐旦貝卓美、朗杰布羅智等三大活佛在帳篷里笑談,偶然提到米拉日巴道歌中的獵人貢保道杰那一段。之后三位活佛一致同意把尊者道歌中的獵人片段在大法會上表演,鹿舞也就這樣形成了。《拉卜楞寺莫蘭木法舞》記載:嘉木祥二世(公元1728—1797)為了完善寺院文化系統與文化氛圍舉行了首次名叫七月熱幛的佛教儀式,在法會上格西們根據佛教五部大論展開激烈的辯經,七月八號正式表演鹿舞表演。之后,貢唐三世貢去旦貝卓美依照嘉木祥二世的旨意特意著了《米拉日巴傳及道歌》。
二、法舞內容及其過程
法舞分為鹿舞與獅舞。拉卜楞寺等大多數寺院流行表演鹿舞,阿木去呼寺院等極少數寺院流行表演獅舞。七月熱幛大法會也分為鹿舞與獅舞,獅舞舞者有一名行腳僧、兩只獅子、兩個阿拉。鹿舞舞者包括兩個德合召瑞、兩只鹿、兩條獵狗、兩名米拉日巴尊者、兩名獵人。拉卜楞的鹿舞包括六個部分,其主要內容為尊者通過講法把鹿與獵狗、獵人貢保道杰都皈依佛法,進入了正道。法舞表演的內容與舞姿十分豐富,并結合鼓等多種樂器的音樂,受到廣大信眾的歡迎。
(一)安土
第一個出現的舞者行腳僧戴螺形、前寬后窄、綠色紋理白紅相混的面具。綠色面具高低兩邊的紅綠代表頭發與胡須。上衣綠服下褲黃色為主帶藍綠紅相混,來到場地之后手握木棍,伴著法音跳起舞。之后是獅子的主人,他的穿戴與前面的行腳僧差不多。進入場地正式跳舞之后,兩邊的獅子也會伴著舞姿跳起豐富多彩的舞。法舞結束之后,兩頭獅子臥地,緊接著主人又跳起舞,獅子爭搶主人手中的棍棒。這只是法舞第一部分的前奏。
接下來入場的是兩位小和尚。穿戴灰色面具和白色條紋的灰色服裝,腰部戴淺黃腰帶。類似于印度人的風格,被命名為阿啦,貌似是一種遠古神獸——羚羊。雖然兩位舞者都是小孩,但是一入場就很認真嚴肅,舞姿步伐與音樂節奏協調進行。啊啦的表演結束后,緊接手鼓一聲響,出場的是兩位比之前年齡稍大一些的小和尚。兩位手拿天藍色的綢緞,穿戴金色的面具與黃色的法衣,帶黑白相加的腰帶,腳穿柔軟的鞋子繞著地上的彩色紋理漫步跳舞,叫做德合召瑞,跳完之后坐在自己的位子從紙袋里撒米并伴有特別滑稽的動作。老人把青稞撒在小孩面前,小孩表達不滿的態度,然后老人用寬容的態度原諒小孩。之后小孩報復老人,老人生氣后小孩也原諒老人。舞者站立在座位后面向西邊誦經文,過一段時間放下經書拿起哈達跳舞,這是鹿舞的第一部分—安土。
(二)尊者米拉日巴出場
法舞第二部分也出現了之前的兩位小和尚,著裝也跟前部分相同。緊接著出現了戴帽子的兩位舞者,因為帽子四邊都用黑色絲線圍著所以看不到舞者的臉,兩位舞者的著裝相同,都背著經書手拿法鑼。舞者繞了一圈之后開始演尊者米拉日巴。在法舞現場,米拉日巴暫時以打坐的形式等待鹿、獵狗等出場。這時雖然看不到尊者打坐的現場,但道歌中這樣描述:敬禮上師,尊者米拉日巴將徒弟們安置于崖洞修行后,尊者便到達藏尼交界處一座名為尼香古達的山上住下,此山峻崎,常云霧繚繞,雨雪不斷。右山高山陡峭,猛獸吼聲不斷,神鷹翱翔,左山長林豐草,鹿、黃羊、巖羊,悠閑地戲玩。山前森林長滿野花,猴猿嬉戲,孔雀畫眉等飛禽唱出悅耳的歌不時地拍翅飛翔。修行洞前匯聚的天然泉水潺潺而流,這寂靜安逸的修行洞稱為嘎達雅。本來尊者只有一人,但是為了對臺詞,并讓信眾直接看到,尊者就由兩個人來表演。之后的鹿與獵狗、獵人都與此同理。
(三)鹿舞
此部分中有一雙花鹿在獵狗的追趕下四肢顫動,腰部俯仰不定,鹿角的動作等都表現出鹿的恐懼與逃生的欲望。這場戲中鹿的腰部俯仰和鹿角的動作十分有特色,而這部分動作也是舞者最難發揮的。尊者米拉日巴看到鹿今世逃生之痛苦,心生萬般憐憫之心,便開始對鹿唱道歌:
“敬禮羅札瑪爾巴足,息眾生苦祈加持。喂噫!黑麋鹿,頭生眾角枝,
勿懼聽來拉,為汝歌此曲,汝因勤逃避,外境諸患故,
內心無明生。種種顛倒相,無由得解脫。汝應息恐懼,
莫執此肉身,身心齊放下,斷舍無明惑,凈除顛倒障,
向道時至矣。執異熟為實,驚懼急躲竄,依此幻身逃,
焉能得解脫?真實逃避處,內觀自心性,攝性歸菩提。
除此無他途,能至解脫處。舍此而求他,是為真顛倒,
應舍此迷謬,于此安然住!汝心現思維:死苦實難忍,
若能逃彼山,則能得安穩,若身陷此山,終必被捕擒。
一者為希望,一者為畏懼,由此希懼故,流轉于輪回。
我當開示汝,六種成就法,教汝大手印,觀心之法要。”
鹿聽到尊者的道歌聲后,歌聲滲透了鹿的心聲,它的恐懼和痛苦平息了,眼淚簌簌地流下,臥在尊者的左旁。
(四)獵狗法舞
此部分是獵狗追趕鹿的故事,里面的動作比前者較少。這時,獵狗與在此地正在靜坐的米拉尊者相遇。尊重心想此狗面無兇相無敵對之意,何不平息怒火?于是心生憐憫對獵狗唱道:“敬禮羅扎馬爾巴尊師足,平息眾生嗔心祈加持。身似犬身臉似狼,狼犬聽我米拉歌。
汝視外物皆敵故,嗔忿怒火使心迷,由此罪報感犬身,時為饑餓所逼迫,
煩惱刺痛無暫息,若不捉住自內心,捕捉外物有何用?捕捉自心時至矣!
速息嗔心安閑住,松坦無慮坐我旁!而今怒火燒汝心,嗔惱激汝心思維:
彼如逃至對山腰,我將不能捉獲渠,若在此山能截獲,(當能大嚼快朵頤!)
時為希懼左右故,身墮輪回千萬劫,我當為汝作開導,顯示六種成就法,
教汝觀心大手印。”
尊師誦經罷,獵狗徹底心無怒火,向米拉尊重搖尾舔裝,并靜蹲其右皈依。
(五)獵人貢保道杰法舞
此部分中都是獵人的動作。片刻間,只見一個壯男滿面傲慢而惡狠的樣子,眼露閃閃兇光,全頭的長發都束在一起,前后襟左右擺動,頸肩上帶著一圈鋪獸的套索,手持弓箭,氣喘吁吁,來到場地。獵人之后緊跟兩位戴黃色面具的小和尚,一個頭戴白帽身穿紅色衣服另一個頭戴黑帽身穿黃色衣服,各自又拿著弓箭等其他道具。然后右邊出現一個獵人和兩個小和尚,跟前者一模一樣,這就是獵人貢保道杰。根據民間傳說,兩個獵人是父子關系。另一種說法是根據佛教傳說,設兩個獵人是為了便于交流。兩個獵人與小和尚嬉笑玩耍后就做出對鹿射箭的動作。然后一個獵人看到獵狗與鹿在尊者身邊安詳地坐著,就回去與另一個獵人對話并做出各類動作。之后一個獵人走到尊者身旁饒了一圈后發出各種手勢,之后一個對著尊者射了一箭卻沒射中。于是尊者對獵人唱道:
“祈請各大成就士,息滅五毒祈加持,身是人體面似鬼,鬼面獵士聽我歌!
經云人身貴似寶,汝之人身不值錢。汝形似鬼罪業聚,捕殺眾生謀私利,
汝雖尋求此生樂,因罪業故不能得。若能于內除貪著,必能獲得成就果,
捕捉外物有何用?(汝應向內修禪觀。)調服自心時至矣!捕殺麋鹿何能飽?
內除五毒眾愿足。克服捕殺外敵人,越克越多無已時。若能于內降自心,
一切仇敵自寂滅。莫以盛名造罪業,應用此生修佛法。我當傳汝六妙法,
教汝觀心大手印!
諦洛、那若與馬爾巴,此三米拉之上師,此三上師若適汝,可隨我來學佛法。
上師、本尊與空性,此三米拉供養處,此三供處若適汝,可隨我來學佛法。
佛陀、正法與僧伽,此三米拉皈依處,如是皈依若適汝,隨我日巴學佛法。
禿山、雪山與土山,此三米拉修行處,如是修處若適汝,可隨米拉修佛法。
野羊、羚羊與麋鹿,此三米拉之家畜,此三家畜若適汝,可隨米拉修佛法。
山貓、豺狗與胡狼,此三米拉守門犬,如是門犬若適汝,隨我日巴學佛法。
畫眉、松鴿與鷲鵬,此三米拉之家禽,如是家禽若適汝,隨我日巴學佛法。
皓日、明月與星辰,此三米拉之眼賞,如是眼賞若適汝,可隨我來學佛法。
天神、魔鬼與仙人,此三米拉之鄰居,如是鄰居若適汝,可隨我來修佛法。
猿狒、獼猴與熊羆,此三米拉游戲伴,如是伴侶若適汝,隨我日巴學佛法。
大樂、光明與無念,此三米拉之密友,如是密友若適汝,隨我日巴學佛法。
蕁麻、野芋及稀羹,此三米拉之食物,如此食物若適汝,隨我米拉修佛法。
山水、雪水與池水,此三米拉之飲料,如是飲料若適汝,可隨我來修佛法。
氣、脈、明點三要素,此我米拉之衣著,如是衣著若適汝,隨我日巴修佛法。
獵人聽了深為感動,他又親見尊者的言行確實一致,不禁流下淚來,立即全身拜倒頂禮尊足,隨即歌曰:
稀有我日巴,常住山崖處,夏季三月時,雪山修禪觀;依此除體障,清凈身內氣。
秋季三月時,城鄉往乞食,討募諸谷物,滋身作道糧。
冬季三月時,深林修等持,能除粗毒氣,增盛之障礙。
春季三月時,居山或草原,能治肺脾病,除遣諸風疾。
無分冬與夏,專志修禪觀。
獵人說道:“師傅啊!您這樣的言行實在稀有,令人佩服。我現在是從心底深處發起學佛之愿。我先回家與家人交代幾句,去去就回。”尊者回道:
“獵士諦聽靜諦聽!雷音雖響惟空聲,彩虹雖美瞬消逝,世間之樂雖暢懷,
無非南柯一幻夢!欲樂雖妙罪業因,有為似常速壞滅,昔日所有今日無,
去年活人今年死!親密友朋成怨敵,滋身食品成毒物,善意恩護招口角,
自己造罪終損己。百人聚會有百頭,其中己頭最要緊。十指斷一無不痛,
眾物之中己為尊。利己之時今至矣!生命無常死速至,遲延修道終無益。
親眷投汝入輪回,依止上師時至矣!今生來生皆快樂。修持正法時至矣!”
聽了此歌后,獵人貢保道杰心趨正法,立即斷舍了回鄉探親之念,即行修觀。尊者又歌曰:
“依止勝妙上師時,應以深心誠祈求。修觀本尊空行時,起分頻頻明顯觀。
修念生死無常時,思維死期隨時至。修觀大手印法時,點滴積累得增長。
修觀眾生如母時,頻頻思維當報恩。修觀口傳深訣時,應持堅毅大精進。
心趨妙法精進時,善巧守護離起伏。觀察是法非法時,應離武斷趨圓融。
勤植稼穡佛法時,舍棄世間一切事,若得天人供禪食,無需辛勤積道糧。
慳吝聚財難發展,空行誓語如是云。是故應舍諸遠慮,此心無復念今生!”
代表著那條獵犬和黑鹿特別愉悅自己以后永離惡趣之苦。
三、拉卜楞寺七月大法會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
從嘉木祥二世開始舉行宗教儀式“七月熱幛”,至今每年藏歷七月份都有這個傳統宗教節日,其無論在喜劇藝術還是在倫理道德方面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拉卜楞寺來說,“七月熱幛”是除了莫蘭木大法會以外的最大宗教儀式。鹿舞不單單是一種跳舞的形式,而是民間歌舞與傳統跳神相結合的一種特殊形式。歌唱、舞蹈、藏戲等融為一體,超過了一般的宗教祈愿儀式,也包括諷刺、幽默等藝術手法,這也成為了“傳記”藏戲的先河。相對于獅舞而言,廣大信眾更喜歡觀看鹿舞,在鹿舞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獵人貢保多吉與米拉日巴之間的精彩辯論。貢保道杰用寺中僧侶違背戒律、貪財撒謊、打架斗毆、嫉妒猜疑等種種惡行來反駁米拉日巴的論點,而米拉日巴則從佛教的根本宗旨、佛法的內容與世間的善惡是非等整體與個別、全局與局部方面辯證分析,使貢保多吉無話可說,只能折服。
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精神文化的范疇,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同理,每一個宗教活動都有其非凡的意義,七月勸善法會雖是拉卜楞七大法會之一,但其文化內容與意義與其他法會截然不同,并且更具有戲劇性,它是通過表演的內容和形式,詼諧的臺詞等諷刺出家人佛心不定,違戒還俗的丑惡行為,暴露社會上令人作嘔發指的惡劣行為,警示僧俗要引以為戒,不可胡作非為。戲中獵人放下屠刀,皈依尊者的行為反映了要徹底清除塵世“五毒”、憤怒、罪孽等,喚醒人們心中的慈悲與憐憫之心,從此進入正道。宗教內容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會對民眾日常生活信念和行為方式有一定的影響,每年舉行的勸善法會也隨之對此地的民眾有了揮之不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藝蓀.藏漢大辭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土登彭措.藏文辭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
[3]阿莽班智達原著.《拉卜楞寺志》(藏文版)[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7.
[4]才讓.藏傳佛教格魯派法舞研究——以拉卜楞寺正月法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1).
[5]乳畢堅瑾.米拉日巴傳及道歌(藏文版)[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6.
[6]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大師集(上、中、下)[M].張澄基,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7]乳畢堅瑾.米拉日巴尊者記(藏漢版)[M].釋寂凡,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8]桑吉監贊.米拉日巴傳[M].劉立千,譯.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4.
[9]鄧樺.少數民族宗教活動研究的意義與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