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宋慶齡,一位熟知的革命家,也許被眾人所樂道是她的婚姻、她的身份,然而她對兒童教育等方面的貢獻,卻時常被忽略與遺忘。這些猶如一顆顆珍寶,掉落在茫茫沙灘上,依然熠熠生輝。她提出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給兒童,所以親手創建了中國第一所校外學校,并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名“少年宮”。她的教育理念來自于她曾經接受的家庭教育、中西結合的教育經歷以及對祖國的熱愛與信仰。
科學的家庭教育
談及宋慶齡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不得不提她的父親宋嘉樹先生。曾經在美國生活過的他,為了上學讀書,接受現代文明教育,逃離家鄉。有這樣想法與眼界的宋嘉樹,對于子女的教育自然頗有心得。一方面他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讓他們接受中西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也尊重子女的天性,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來培養。
宋嘉樹為給孩子們營造更好的生活氛圍,特意將自家兩層小別墅的圍墻筑得很低,方便孩子們自由翻墻,還給周邊農民一些錢,以抵用孩子們在農田里嬉戲游玩時的損失。當宋慶齡的母親倪珪珍為了把自己的女兒們培養成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女人而要求她們學習女工時,宋嘉樹提出了反對,他認為眼睛是用來閱讀的,是用來開拓視野的。
同時,宋嘉樹極為推崇藝術教育,重視家庭的音樂氛圍。他喜歡音樂,會唱歌、彈鋼琴,而且母親倪珪珍系出名門,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后代,接受過西方教育,也彈得一手好鋼琴。所以,從小宋家的兒女就接受音樂教育。比如宋慶齡的姐姐宋靄齡就富有音樂天賦,嗓音條件極佳。所以每當傍晚時分,就由母親倪珪珍彈鋼琴,為宋嘉樹和宋靄齡的二重唱伴奏,而宋慶齡等孩子就圍在一旁。聽著美妙的歌聲和鋼琴聲,小宋慶齡也從心底升起對父母和姐姐的羨慕與崇拜之情。
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宋慶齡也很早開始學鋼琴。之后,她被宋嘉樹送至中西女私塾學習。在那里,她不僅學英語、數學等科目,而且接受了音樂等藝術熏陶。宋嘉樹提倡男女平等,女兒也要接受好的、先進的教育。于是,14歲的宋慶齡就被送至美國留學。在那里,她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期。宋慶齡回憶起在美國威斯里安的學習生活時,曾動情地表示,這段時間為她之后的革命信仰以及對婦女兒童的支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留學歸來的宋慶齡應父親宋嘉樹之召,成為孫中山的英文秘書。由此,開啟了宋慶齡的另一人生旅程。后來,孫中山攜宋慶齡拜訪梅屋一家,在那里,宋慶齡梅屋夫人一見如故。梅屋夫人也喜歡音樂,拉得一手嫻熟的小提琴。每當晚餐結束后,宋慶齡與梅屋夫人,一個彈鋼琴、一個拉小提琴,偶爾宋慶齡還會唱上一首英文歌,整個氛圍溫馨而美好。
宋慶齡一生都愛好音樂。在她故居的書房里,除了辦公桌和孫中山的照片外,在臨窗邊,還放著一架“施特勞斯”牌的老鋼琴。在早年,彈鋼琴是她最喜歡的一項業余活動。她會經常到書房彈鋼琴,尤其喜歡貝多芬的作品。特別當星期天的晚飯后,她會彈鋼琴給家人聽,有時要彈上幾個小時,還意猶未盡。這愛好一直維持到她80歲,即使手指并不靈活了,她還會時不時在書房彈鋼琴,甚至會一邊彈琴一邊唱上一首英文小曲,作為消遣。幼兒時的羨慕、父母的引導,都化作一絲絲細雨,滋潤了宋慶齡的芳華人生。
把最寶貴的東西留給孩子
新中國成立后,宋慶齡將精力都放在婦女兒童的工作中。在百廢待興的祖國,兒童的教育比起溫飽來說,顯得那么微乎其微。于是,宋慶齡就提出:“兒童工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這是一個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前途,關系著人類命運的問題。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我們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边@就是說要全社會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于是,她募集資金,成立基金會,援助貧困兒童。同時,她創辦各種兒童學校、福利站、圖書館、少年宮以及兒童劇團,提倡從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全面地培養兒童。她認為孩子不該只在學校里學習書本知識,還要走出校門,去體驗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接觸社會,進行生活實踐。如今,無論是為孩子呈現繽紛課外生活的少年宮,還是以宋慶齡命名的基金會、獎學金,都彰顯她為兒童教育事業所做的努力與付出。
宋慶齡的理想與信念來源于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留學時的所見所聞、革命時的切身體會。所以她熱愛一切美好的東西,如同她本人一般,一生熱愛音樂,一生為革命而奔走,一生為祖國建設而努力。她燦如春華,皎如秋月,溫和地對待世人,婉約地應對人生,分明是女性最期希的模樣,卻又多么的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