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超超
摘 要:目前,關于非法集資活動治理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在經濟體制轉型升級下,認知非法集資活動特征,基于活動特征包括跨區域作案、詐騙手段多樣化、涉案面廣等,探知其治理對策,對維護經濟市場穩定,提升國家社會治理力度,保證群眾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結合太原非法集資防治案件,對非法集資活動特征與治理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提升非法集資犯罪治理力度,為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非法集資;法律法規;治理對策
一、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民眾閑置資本不斷增多,其投資理念得到提升。加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改善融資問題,其資金需求大幅度提升。在此背景下,“集資”“網貸”“投資”等活動日漸增多,我國各地非法集資活動愈發突出,且非法集資案件規模越來越大,作案手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嚴重威脅了公民財產安全,破壞了經濟秩序。因此,加強非法集資活動及其治理對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二、非法集資概述
“非法集資”是一種犯罪行為的統稱,根據1999年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可知,非法集資主要是指個人或者單位沒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據法定程度而利用發行彩票、債券或股票,出售虛假產品等形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容以實物或貨幣形式給予還本付息或匯報的行為。由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2次會議通過并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知,集資詐騙罪、擅自發行股票罪、擅自發行債券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非法經營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欺詐發行股票與債券罪、擅自構建金融機構罪等皆屬于非法集資活動犯罪罪名。
非法集資活動對群眾、社會以及國家存在嚴重的危害。第一,它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人民群眾將辛苦勞動得來的財產拿來投資時,面對非法集資活動,最終血本無歸,除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外,也對其心理、精神造成了嚴重打擊,從而影響其生命財產安全。第二,非法集資過程中,集資者向受眾承諾給予巨大經濟利益,使民眾將銀行儲蓄與正規投資轉移到非法集資活動中,不利于國家對經濟社會進行宏觀調控,與此同時犯罪行為的產生,影響了民眾對投資的信息,這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
三、非法集資活動的特征——以太原為例
近年來,我國非法集資問題日漸凸顯,2014年全國非法集資案件數量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2015年我國非法集資數量同比增長了71%,涉案金額同比上升57%,參與人數同比上升120%,全年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多個省份地市。以太原為例,從太原市政協常委會上了解到:2014年交由太原市政府系統辦理的非法集資案件達到了544件,2015年3月至11月期間,太原市共立非法集資案件188起,涉及報案人員超過了16000人,抓獲犯罪嫌疑人358人,涉案金額高達299242萬元人民幣。在對既有案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發現,非法集資活動主要具有以下幾項特征。
(一)非法集資活動跨地區性明顯
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太原市人員流動性逐漸增大,且地區與國家間的合作也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非法集資的跨區域性愈發明顯。數據統計發現,2015年所立非法集資案件中有30%以上的案件為跨區域案件。
(二)非法集資方式多元化
資料文獻與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非法集資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非法集資者為有效獲取經濟利益,常通過不同途徑與手段進行集資,以非法集資所涉及行業進行劃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商貿經營類、房地產項目開發類、旅游項目開發類、農林業開發類、銀行保險與證券期貨業務經營類、醫療衛生保健類、中介服務類、網絡營銷類以及其他類等。與此同時,部分非法集資活動為增強可信度,打著國家政策號召,以支持民間資本設立金融機構政策為依據,謊稱正在申辦或已經獲得銀行審批拍照資格,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發售股票、虛假理財產品等進行吸金,或組織開展“綠色財富計劃”“扶貧再就業”“投資養老保險、醫療衛生保險”等活動進行吸金。
(三)集資金額與涉案人員數量眾多
由于非法集資的傳染性、蔓延性較強,因此通常情況下非法集資面相對較廣,其集資金額與涉案人員眾多。就太原典型非法集資案件“6.26”而言,“璞真事業機構”在三年內就已經非法吸金6.12億元,受害群眾過萬,案件不僅牽涉集資者(聶玉聲),也牽涉其所招募的五十多名工作人員以及新聞媒體、相關審批單位等。
(四)非法集資活動的隱蔽性越來越高
隨著近年來關于非法集資活動打擊工作的迅猛開展,非法集資者改變了傳統直接吸收人民群眾的非法吸金手段,實現由個人作案到組織作案,由單一手段應用到多樣手段結合應用的轉變。與此同時,非法集資組織借助信息技術,如手機、互聯網等進行網絡化、智能化作案。從參與者熟人入手,以項目投資的形式,通過發展身邊親友,進行活動拓展,其行為更加隱蔽、欺騙性更強。
(五)非法集資活動宣傳力度大
案件梳理發現,多數非法集資活動,尤其是集資金額巨大的非法集資案件,在活動前期,非法集資者或利用大量資金采用不同形式進行宣傳。如在部分媒體上刊登與企業相關的文章進行包裝與宣傳,包括企業“業務”、企業“文化”、企業“發展前景”等,用以吸引廣大群眾注意力,激發群眾投資興趣,利用公益事業或組織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活動等,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免費為社區老人體檢,針對下崗職工、青年人、殘疾人舉辦“再就業培訓班”等,培養公眾好感,吸引受眾參與到企業項目投資中。通過組織開展宣傳演講活動,輔以到現場贈禮品活動,吸引基層公眾,并在此過程中誘導公眾參與企業“新”項目,承諾小投資高利潤,并對集資群眾進行分級管理,通過不斷發展下線,實現吸金目的。
四、非法集資活動的治理對策
(一)構建完善的打擊非法集資活動的法律規范
在非法集資活動治理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保證治理行為順利開展的重要依據。對此,應從立方層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打擊非法集資活動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刑法雖對“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等進行了規定,但從法律的適用性看,其適用范疇的明確度并不高,且缺乏定性標準。對此,應進一步明確相關法律的適用范疇,提升法律法規在打擊非法集資活動中的適用性。與此同時,在堅持法律統一性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地方立法,確定非法集資定性標準。如在要求集資者能出示可證性、真實性信息證明其進行的活動屬于合法經濟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判斷投資者投入的資金是否專款專用,投資者投入的資金是否與其他投資者投入資金進行混合使用,投資者是否期待獲取高額投資回報收益等,區分非法集資活動與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商品營銷活動。
(二)基于宣傳,提升群眾防范意識與識別能力
相關部門應組織開展打擊防范非法集資教育宣傳活動,用以提升群眾防范意識與非法集資活動識別能力。如在社區、縣城的人口聚集地點,經營單位門前、辦公大樓等張貼“打擊防范非法集資”“非法集資五項基本特征”以及“非法集資的危害”宣傳畫,提升群眾防范非法集資與融資。組織金融企業、投資與咨詢結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區居民委員會等人員進行專項培訓,通過專業人員演講、案例分析等方法,豐富群眾打擊非法集資知識,向社會宣傳各種非法集資手段,提升群眾對非法集資行為的識別與防范能力,增強經營者自律意識,利用多媒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進行正確理財觀念引導,使群眾摒棄“一夜暴富”“天上掉餡餅”的錯誤理財觀念,認知非法集資的危害,從而能冷靜分析非法集資項目,辨識項目合法形式遮掩下的非法集資本質。
(三)加強部門監督力度,注重聯動協查
在打擊與預防非法集資工作中,針對非法集資活動特征,應建立綜合監管體系,實現聯動協查。在此過程中,需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并在信息共享下實現各部門分工合作。與此同時,針對非法集資活動各環節特征,建立嚴格的審核管理機制,進行嚴格企業資質與活動的審核與把關。如嚴格審核集資者或集資組織集資方式、活動組織形式,對其信息發布與活動執行過程進行全面監督與管控,對集資者集資活動實際運行結果進行督查。此外,進行工作精細化管理,實施“專區專責制度”,即將非法集資活動打擊防治工作分配輔導各工商管轄區域,進行責任區責任追究管理,并指導基層人員到實地進行摸排與巡查,用以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
五、結語
總之,非法集資活動是一項復雜性、多元化的社會問題,其危害性、影響性較大,且治理困難。它需要各組織機構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進行有效防治。筆者以太原為例,通過分析非法集資活動特征,探尋有效的非法集資活動治理策略,旨在能進一步降低非法集資活動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維護民眾財產安全,為和諧社會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皛.非法集資的界定與集資犯罪的認定——兼評非法集資的司法解釋(法釋[2010]18號)[J].東方法學,2015(3).
[2]廖天虎.論我國非法集資案件處置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刑事政策視角的分析[J].學習論壇,2017(2).
[3]杜國偉,李國寶.區域金融犯罪協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區域內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為樣本[J].犯罪研究,2016(4).
[4]李為民,單家和.P2P平臺集資犯罪的司法治理——以浙江省29個涉案P2P網貸平臺為例[J].中國檢察官,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