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龍剛
【摘要】目的 分析尼可地爾在冠狀動脈慢血流(CSF)患者中應用后對冠狀動脈微循環、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選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70例,依據不同治療方法為標準分組:參照組35例予以基礎治療;A組35例予以尼可地爾治療。結果 治療后,A組TAT、ETG1、hs-CRP水平;LAD、RCA、IMR等指標,優于參照組(P<0.05)。結論 在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治療中,運用尼可地爾治療可明顯改善其冠狀動脈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效果確切。
【關鍵詞】尼可地爾;冠狀動脈慢血流;冠狀動脈微循環;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1
冠狀動脈慢血流指的是,冠狀動脈沒有發現較為明顯的病變,在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測顯示出現冠狀動脈遠端血流速度持續下降的一種病變[1]。為此,此次研究對象選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70例,現將結果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2016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接收的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70例,分成2組:A組35例,男/女:23例/12例;年齡40~60歲,年齡均值(49.5±1.2)歲;參照組35例,男/女:22例/13例;年齡37~60歲,年齡均值(48.3±1.1)歲。對兩組以上臨床信息作比對,發現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
臨床對參照組予以基礎治療:入院后,醫務人員予以患者阿司匹林、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并在此基礎上予以A組尼可地爾片治療:醫務人員每次予以患者口服5 mg尼可地爾片,每日3次。所有患者均持續治療半年。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對兩組冠狀動脈微循環改善情況
治療后,A組TAT、ET-1、hs-CRP水平,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1。
2.2 比對兩組TIMI血流幀數、IMR改善情況對照
治療后,A組IMR、LAD、RCA血流幀數等,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3 討 論
當前,臨床對CSF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發病后會致使心肌供血嚴重不足而伴發嚴重冠脈綜合征,從而威脅其生命安全。對CSF患者予以常規藥物治療,盡管能控制其病情,但會損傷胃腸功能,而本次選尼可地爾聯合常規治療,尼可地爾可以激活平滑肌內的鳥苷酸環化酶,避免發生冠狀動脈痙攣,加大冠狀動脈血流量[2]。
此次研究顯示,治療后A組TAT、ET-1、hs-CRP水平,比參照組更低(P<0.05),提示尼可地爾能抑制CSF患者機體內皮細胞快速凋亡,形成體內氧自由基,使炎癥介質水平得以降低。IMR、LAD、LCX、RCA血流幀數可當作評估血流動力學的主要指標,可將機體心肌血流、病情發展等較好的反應出來。本次研究顯示,A組IMR、LAD、LCX、RCA血流幀數等,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尼可地爾能經各種渠道改善微循環阻力,使微循環血流量加大,避免粒細胞大量集聚在微血管內,有效防治微血管痙攣。
綜上所述,對CSF患者予以尼可地爾治療,可明顯改善冠狀動脈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指標,效果確切。
參考文獻
[1] 殷培明,王曙光,張愛元,等.冠狀動脈慢血流與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6):555-558.
[2] 張 婷,劉一弘,謝 峻,等.可溶性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水平和冠狀動脈慢血流相關性研究[J].交通醫學,2015,21(2):141-14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