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雷
摘 要: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所以,在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家校要做到有機結合,才能真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進而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結合;行為習慣;學校教育
一、引言
家庭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可見,習慣對人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認識世界的關鍵時期,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做好家校的有機結合,以促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二、學校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作用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專門場所,其責任不僅是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一切行為習慣都可以說是從模仿中養成的,而教師則是他們最好的模仿對象,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將會對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除了要規范教師的一些行為,還要適時地組織一些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組織學生看一些不文明習慣的視頻等,目的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進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家庭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孩子的性格除了受父母的遺傳影響之外,還與父母的后天教育聯系密切。但是,目前社會上存在這樣的一個公式“5+2≤0”,這表示什么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5天的學校正面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等于零甚至出現負數。這個公式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也說明了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然而,如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呢?如果我們是整天游手好閑、喜歡打牌、喜歡賭博的人,時不時就聚集幾個人開始亂哄哄地打麻將;如果我們的家里有著濃濃的讀書氛圍,經常聽一些優美的音樂。試想一下,哪種環境下的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呢?其實很明顯,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有文明的行為習慣、有和諧的家庭關系、有良好的教養態度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這樣學生會在無形中受到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作用。
四、學校強化制度約束,引導學生變習慣成自然
學校要不斷完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制度,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制度、“創先進班集體”評比制度、以重大節日或紀念日為主題的活動制度等;研究制定學生思想品德考核方案、常規管理考核方案和學生違規違紀處理程序,以使德育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強中學生學習相關規章制度,重視運用考核結果,切實把學生的表現情況及班級的相關考核情況落實到對學生、班集體等的實際評比考核中,切實實現用規章制度約束、規范中學生日常行為的目的。
新生入學意味著一個新學業階段的開始,學生面對新的學習環境,自然會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正是我們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政教處可以印發《致新生家長的一封信》給每位學生家長,從儀容儀表、安全、使用手機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爭取家長的支持,配合學校做好入學前的教育工作,減輕學生入校后接受教育的阻力和壓力。學校還可組織軍訓,通過操練,培養嚴謹作風;通過讀書,使學生熟悉《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及校規校紀等規章制度,使規定牢記于腦,讓榮辱牢記于心;通過對照檢查,讓學生清楚紀律的嚴肅性和違反紀律的嚴重性;通過軍訓考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爭當先進的意識。
五、以示范為榜樣,強化良好行為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榜樣。孩子是否誠實、文明、謙虛等,與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有關。因此,作為父母,既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生活條件,購置必要的書籍、學習用具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在言談、行為、思想、信仰、習慣和愛好等方面為孩子提供優良的示范,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教師是學生的師表,班主任更是學生的楷模,班主任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首先要牢記言談笑語之中有教育,舉手投足之際做榜樣,堅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品行,修身養性;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講粗話;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開展結對子、獻愛心、做好事等活動,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引導學生。
六、家校結合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兩者在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只有有效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在素質教育下,學校和家長都應該改變只注重成績的想法,都應該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在學生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中,學校和家庭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文明人。教師是學校德育的一線工作者,直接承擔著大量的德育工作,其隊伍的質量和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德育接收質量和狀況。因此,要加強德育教師隊伍特別是班主任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德育教師隊伍思想教育和工作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對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要通過積極組織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評比、表彰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提高教師德育教育的整體素質。同時,要進一步提高班主任抓德育工作的能力,通過堅持開好主題班會、班主任會議、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班主任例會等4種會,讓班主任在實踐中互學互進,共同提高,充分發揮他們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從而帶動學校整體開展德育工作。個人良好習慣的培養,關鍵在于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這個時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階段,是形成思想、鑄造靈魂的最佳時期,錯過該年齡段,再加以培養,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