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睿(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在一次《音樂作品分析理論與方法》的課堂中,老師引導我們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曲《金魚》進行看譜聆聽與感知。伴隨音樂結束,筆者最直觀的感受是認為該作品較抽象化,聆聽過程中似有一種音符跳動自如、轉瞬即逝的感覺。通過課后查閱相關文獻,黃嬌在其《淺談印象派鋼琴音樂——德彪西鋼琴曲<金魚>的簡要分析》一文中,對印象主義音樂的特征持如此觀點,“印象主義音樂深受當時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派詩歌的影響,追求刻畫實物周圍的色彩與光影在瞬間的迷離變幻”[1]。該作品在其演奏當中,始終以用音樂表現自然事物為主,其旋律呈現出片段的、不對稱的、不連貫的聽覺效果[2],作曲家采用豐富的作曲技法對“金魚”的種種形態進行“生動的描述”。筆者所理解的這部作品的內涵即在于其音樂中所隱含的抽象意義以及作曲家德彪西自身對于大自然的喜愛與鐘情。
由此,筆者對究竟何為“音樂內涵”產生疑惑,對此問題在瓦蓮金娜﹒尼古拉耶娃﹒霍洛波娃著、彭程譯的《音樂內涵的三個維度》一文中找到答案。該文譯者通過對“音樂內涵理論”進行相關解釋說明,從而引入其作者提出的“音樂內涵的三個維度即情感性、描繪性與象征性”。這個三位一體現象同美國邏輯學家皮爾斯(CharlesPeirce)的圖像、指索、象征符號三分法相關[3]。
那么,“音樂內涵”于筆者自身感興趣的儀式音樂中,又應該作何理解?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對薛藝兵的《儀式音樂的概念界定》一文進行仔細研讀。該文中,作者由“儀式音樂”延伸至“音樂”,同時將音樂的屬性分解為六個層次,即音樂的物質基礎;音樂的物理特性;音樂的形態樣式;音樂的藝術效應;音樂的社會價值以及音樂的文化歸屬。繼而,作者通過“音樂”的這六個層次對“儀式音樂”進行界定,并將“儀式音樂”的內涵定義為,“形成于特定的社會及其文化傳統,并依存、歸屬和受制于其社會和文化傳統”[4]。這里,筆者結合自身曾幾次參與儀式音樂活動的經歷,對儀式音樂的內涵有以下幾點理解,其一,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儀式音樂必是產生于其特定的地理文化環境中,具有明顯的文化特性;其二,儀式音樂與其所處的特定環境之間,存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綜上,筆者認為,相比于德彪西印象派作品《金魚》中音樂內涵的理解,則對儀式音樂內涵的理解更為具體化一些。
注釋:
[1]黃嬌.淺談印象派鋼琴音樂——德彪西鋼琴曲《金魚》的簡要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1:84.
[2]趙妍.淺談德彪西鋼琴作品《金魚》[J].音樂時空,2015,6:72.
[3]瓦蓮金娜·尼古拉耶娃·霍洛波娃著,彭程譯.音樂內涵的三個維度[J].音樂研究,2016,5:88和89.
[4]薛藝兵.儀式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