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伶(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近年來,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愈發受人重視,我國兒童舞蹈教育事業也因此迅速發展。可繁榮現象的背后,現階段兒童舞蹈教學仍存在一定問題。如不顧兒童年齡特征一律追求技巧性,舞蹈的音樂旋律無明顯抑揚頓挫等。問題的大量涌現,說明兒童舞蹈教育到了高速發展和矛盾并現時期。現有文獻多以培訓機構、執教老師或研究者自身角度出發,家長觀點僅為調研輔助參考。但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見證者,家長的意見極其具有價值,此次筆者就著重對家長進行了調研,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將對發展兒童舞蹈教育事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和瓦龍.亨特按照“兒童的心理年齡”來劃分“兒童的年齡”的主張,筆者將本文所指兒童定為3~12歲的個體,針對其家長進行多途徑探究,旨在能多維度考證存在問題,以便日后對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本研究以家長為切入點去探究兒童舞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采用了問卷調查、深入訪談、實地考察及文獻查閱這四種方法。筆者制作了問卷向五十位家長發放,收回有效答卷四十八份,在對問卷結果整理的基礎上,挑選出八名代表性家長進行一對一深入訪談,以了解他們更真實的看法。為讓調查結果更全面,三個月時間里筆者總共到八家培訓機構觀摩課堂,列舉家長提出的問題并查找相關文獻資料,篩選有效內容與問卷反饋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三點存在問題。
存在問題:
問卷顯示高達84%家長表示曾經質疑過教師專業資質,就這一結果筆者在采訪中專門詢問了家長。結果有三位家長表示看到“6歲女孩下腰受傷致終身癱瘓”這則新聞后開始產生質疑,讓他們進退兩難。既不想兒童輸在起跑線上,又擔心健康問題,其中兩名家長甚至因此態度成了“隨便練練就行”,可這樣也就失去原本學習舞蹈培養優秀品德的意義。“下腰”是每一位學舞之人都會練習的動作,這個基礎且看似簡單的動作需要牽拉脊髓,當對于人體脊髓的牽拉超出承受范圍或失去重心跌倒時都十分危險,由此可見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性。而造成教師專業素質缺乏的原因之一是教師身兼多職,筆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有位教師同時擔任幾種門類舞蹈的教授,由于每門課程都沒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去進行深入研究,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自然就缺乏專業性,兒童不能接受正確指導的同時,課堂安全系數也大打折扣。
其次,問卷結果中64%家長覺得教師注意力全集中在極少數“優等生”身上,還有17%家長表示班里的“后進生”經常要承受教師的“嚴厲教育”,雖然初衷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進步但有時言語使用過于偏激,沒能尊重兒童的人格。結合相關資料看,造成這類情況可能有兩大因素,其中教師自身因素占主要地位。主觀方面,有的教師沒有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觀;有的教師則沒能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導致現在的“后進生”被忽略,沒能及時接受正確指導,就真的成了后進生,甚至產生自卑心理。而那些受到老師重視的聰慧學生,可能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沉不住氣繼續踏實學習舞蹈,最后浪費了自己的天賦。由此可見,老師“偏心”,無論是對“優等生”還是“后進生”,都存在不良影響。客觀方面,有的培訓機構負責人進行分班時或因考慮不周全或為節約成本,選擇以大班形式上課,一個班人數過多且教師教學精力有限,所以無法在教學時做到“面向全體”。
研究中,就教學環境方面浮現出兩個問題。
其一,設施安全問題。把桿是舞蹈課堂練習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筆者考察的八家培訓機構中,有六家培訓機構都安裝的移動把桿,因為移動把桿少占場地且方便使用,而87%家長卻認為移動式把桿不適合出現在兒童舞蹈課堂上。據家長反映,課間時兒童喜歡在教室中打鬧,還會攀爬把桿。家長因為工作無法長時間陪同,休息時教師又往往不在教室,如果兒童攀爬把桿沒能及時制止就有從把桿上跌落的危險。雖說移動把桿通常底部較大較重,可同時使用人數過多的話也容易造成事故發生。問卷結果顯示,移動把桿存在的隱患是很多家長對課堂安全的擔心之一。
其二,培訓機構為迎合家長,會把教室靠走廊的一面墻裝修成玻璃。從家長角度看,可隨時關注上課情況,對授課教師進行監督。從兒童角度看,年齡稍小的,家長在玻璃墻外看課會讓兒童忍不住關注,更加分散兒童原本就無法長時間集中的注意力。年齡稍大初具獨立意識的,家長看課會讓他們產生抵觸心理,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觀摩某次課堂中,有家長因為兒童動作不規范,立馬打開門當眾訓斥,這種做法不止影響上課情緒,還在無形中傷害兒童的自尊心。因此,這種做法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或多或少都有阻礙。
對于兒童學習的舞蹈,問卷結果中45%家長表示滿意,15%家長無所謂。40%家長認為學習的舞蹈過于悲情,沒表現出兒童應有的天真爛漫。一次觀摩中,筆者看見一群十歲左右的兒童在跳舞蹈《我等你》。原本這支舞蹈僅由青年演員完成“生活化”的動作,就讓觀眾淚目。讓能力素質較強的兒童來跳《我等你》,完成動作非常有可能,可還有情感的表達呢?筆者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了解到,起初出于對使用道具的安全問題,家長通過網絡對《我等你》進行搜索,知道了這支舞是借道具——椅子,表達軍嫂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家長認為兒童還沒有這方面的情感經歷,心理、思想的成熟度不夠。的確,由于兒童的年齡限制,就算他們一本正經地照葫蘆畫瓢,完成了動作卻無法從心底流露情感,就不是賞心悅目的。現在很多教師喜歡為學生選擇優秀劇目學習,沒有切合實際地考慮到舞蹈符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應遵循人成長的規律性,教師應該替兒童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舞蹈。如果兒童接觸到的舞蹈作品題材、情感都過于成人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長。
兒童舞蹈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并取得了斐然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還存在問題。本次研究,筆者就以家長獨特的視角進行探索,從而發現了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環境不規范、舞蹈題材選擇不嚴謹等問題。面對問題,不能視若無睹,應深入探析并嘗試解決問題。只有認真對待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為兒童營造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