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蕾(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楚雄 675000)
開放大學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的手段,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的、多樣化的、適應公眾特點和不同需求的方便、靈活的教與學。開放大學通過整合遠程教育學習資源,打造數字化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積極的服務,開辟一條與高等教育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教育事業的新路子,為改善我國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結構、推進教育公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是辦學地域寬。開放大學辦學堅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和民族地地區”,始終關注基層、農村、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以及特殊群體的教育需求,以期提高全民素質,促進全民教育不斷提升。
二是辦學對象廣。開放大學辦學不限制年齡、性別、學歷、民族等,對所有人開放,根據不同的年齡結構、不同的學歷層次、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民族習俗等開設了適應各類群體需求的課程和平臺。不論是農民、工人,還是殘疾人,都能有機會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
三是辦學渠道豐。開放大學除了開展遠程開放教育,還拓展了豐富的辦學渠道,充分吸納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與社區、企業、民間組織、老年教育、職業教育、農民教育等各類教育機構進行合作,聯手辦學,共同構建學習型社會。
四是辦學模式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人才的培養產生更多高的需求。開放大學的辦學模式與時俱進,恰好充分滿足了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開放大學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既辦學歷教育,也辦非學歷教育;既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又注重能力素質提升,是社會全民學習的大平臺。
教育教學的施動者是教師,在創新過程中,教師是發起者,對整個創新的成敗至關重要,“千里馬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教師在發現、培養學習者的重要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與傳統的教師相比,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雖沒有質的變化,但其所處的地位,所面臨的任務,已有很大的不同。在傳統社會,教師處于絕對權威地位,其地位不可撼動,屬于毫無疑問的知識輸出者與傳播者,學生處于知識的接納者與繼承者,師生地位固定。但是,在信息化時代,這種知識的絕對輸出者與絕對接受者的二元分明的師生關系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臨界點從非常清楚變得模糊不清。
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服務于學習的受動者,即學習者。在信息化時代,學習者的身份已不再是完全的受動狀態,學習途徑多元化,因為知識的來源不再固定于教師這一唯一主體上,真正出現“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局面。甚至于通過多元化的知識獲取,引起學習者對教師知識的質疑,打破對傳統教師作為權威知識來源的傳統地位。由于現代學習者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對知識評價的多元化,使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使創新成為一種現實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完善協調運行機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黨委的集體領導、校長的行政負責、教授的學術負責,不僅是完善開放大學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核心內容,而且也是優化開放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關鍵要素。它對于理順開放大學內部管理和運行機構的關系,優化開放大學內部的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形成高效、有序、優良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促進開放大學各項事業的健康、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石增立在《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與實踐》中認為,一定要堅持“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不斷完善的前提下,進而完善高校的內部治理結構。他還認為,要根據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根本要求,圍繞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處理好高校內部“各個利益群體間的權利配置”,形成更加完善的組織架構,更加良性的運行機制以及更加有效的監督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
現代信息化教育教學創新,必須借助于多種技術手段。只有借助多媒體技術,才能批量化服務,才能降低服務成本與學習成本。多媒體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低成本。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因才施教是一種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的教學方法。根據學者的需求與學習潛質,制訂屬于學習者個人的學習計劃,這必然帶來學習成本的增加。但是,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媒介,在教學的互動、講授的進行、資源的制作、任務的完成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批量生產,減少重復勞動,降低生產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將有限的教學資源,投入到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互動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因才施教,有的放矢。
2、高效。教育教學創新,就是要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根據學習者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與資源制作。省略不必要的環節、過程,避免資源的浪費,追求最大化的成果回報,即教育者與學習者學習成本的最小化,又追求教育者與學習者成果的最大化。用最簡潔的手段,最快速的途徑,實現雙方的預期目標。
人們在強調教育教學創新時,往往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但是,筆者以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以學習者為中心,只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也就是筆者前面所提到的“因材施教”,即教育者要根據學習者的共性與個性的差異來決定教學服務的方式方法。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則要以“教與學”為中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教學方法與策略。例如,根據年齡劃分,青年學者習可以使用更多的技術手段,體現信息化等特點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途徑;而對于老年學習者,則應加大線下傳統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習興趣的學習者,應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提供特殊的學習服務,使學習者各取所需。
開放大學教育教學創新是一個全面深刻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元素,是一場教育教學的深刻革命,因才施教、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是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是開放大學教育的淺層次目標。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使受教育者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開放大學教育教學創新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