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薇(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兒童語言習得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同時又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其語言呈現不同的特征。到目前為止,對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有多種理論解釋和假說,雖沒有形成定論,但其中最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是以喬姆斯基(Chomsky)為代表的天賦論派和以托馬斯諾(Tomasello)為代表的基于使用的建構論派。
兒童時期是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抓住兒童語言習得與小學英語教學間的聯系,并在特定的環境下實施英語課程教學,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嘗試對喬姆斯基天賦論的語言習得觀和基于使用的認知功能語言習得觀加以評述,從兒童語言習得理論出發,分析兒童語言習得理論過程,并從兒童的外界環境影響、情感表達幾方面闡述其對教學的啟示,目的是給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些寶貴建議。
1.生成語言學的普遍語法
喬姆斯基(1980)在 《語言與心智》一書中明確提出了 “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以后簡稱為(UG)。他假設兒童一生下來,大腦中就有一種獨特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以后簡稱為(LAD)。
喬姆斯基本人對普遍語法(UG)是這樣論述的:“人的大腦在結構上是一個模塊化的系統,由相互作用又各具特色屬性的子系統構成,而語言官能就是其中一個專門負責語言學習和使用的子系統,與大腦的其他系統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而語言官能又包括具有不同特征的子系統,如語音、語義、句法和形態等。”
2.關于普遍語法的語言習得
喬姆斯基(1980)認為, 語言能力是先天具備的, 是大腦的一種機能, 它是通過物種遺傳獲得的, 正常的人都具備相同的語言能力。如果不假設人先天具有語言能力, 就不能解釋為什么人能掌握語言而其他動物不能掌握語言,也不能解釋為什么兒童先天的智力水平以及后天的學習環境都不相同, 但都在四五歲以突發的方式學會了語言。那么, 兒童是否不需要輸入任何語言材料, 天生就能習得語言呢? UG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就每個兒童都需要接觸一定量的原始語言輸入才能習得語言, 但事實上在很多方面, 兒童習得語言的外部環境條件是不理想的, 但他們實際獲得的能力與之形成很大的反差。就是說, 兒童聽到的作為“刺激”的句子在數量上要遠遠少于兒童后來能夠使用的句子, 即喬姆斯基所說的“經驗中的刺激匱乏”。
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兒童要受到心理,生理,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僅僅從兒童在學前時期獲得的詞匯量來看,兒童的語言習得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語言習得與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關。認知能力是隨著與外界的接觸與交流而不斷發展的,這種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性,順序性。沒有哪個兒童一生下來就具有成人那樣的語言能力。其次,兒童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只有發展,也會有很多錯誤出現。兒童必須在不斷地語言輸出與反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不斷改正。這對認知能力有限的兒童來說并不簡單。再次,兒童的語言習得是需要大量時間的。
1.認知語言學基于使用的建構語言理論,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本質特征是符號性,語言構式都是有意義的語言符號。語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為交際服務。語言以使用為基礎(usage-based),語法產生于語言使用。說話者說出和理解話語的認知過程反映出一般認知能力的敏銳的(acute)專業化過程。語言能力是一個結構有序的由有意義的語言構式組成的清單庫。語言能力是認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與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
2.基于認知語言學建構語言理論的語言習得
認知語言學提出了與生成語言學完全不同的三個基本假設,一是語言不是一個自主的認知器官;二是語法是概念化過程;三是語言知識產生于語言運用。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是一個由具有意義的構式組成的清單庫,既包括常規結構,也包括非常規結構,構式是有意義的語言符號。這一語言能力觀意味著:人類大腦中根本不存在普遍語法,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如果不存在普遍語法,就不存在普遍語法原則怎樣與個別語言的聯結問題。那么,其習得過程就是一個單一的學習過程。兒童習得常規結構(生成語言學所指的核心部分)與習得非常規結構(邊緣部分)的方式相同,都是通過一般的學習機制獲得語言的。學習語言就像其他復雜的認知活動一樣,從具體的事物中提煉出抽象結構或圖式。且抽象的過程是漸進的、不系統的(piecemeal fashion)。正因如此,兒童語言習得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平衡性。
語言學習受環境因素影響非常大,如果長期生活在某一特定語言交流地區,那么會潛移默化受到該語種的影響,在語言使用的刺激下掌握該門語言。英語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學校課堂教育雖不如自然交際環境一樣,但也是通過系統的學習,教師有意識的傳授給學生的一門語言工具。
實踐證明,兒童雖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但由于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從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照顧式語言教學,盡量放緩語速,不采用連筆手寫,循循漸進地學習英語這第二門語言。教師課堂上常用“Understand clear?”等或選擇型的語句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
陳艷玲認為兒童語言習得中情感對小學英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即使是 0-2 歲的兒童,他們的語言學習過程仍然是系統性的,孩子對成人的聲音、行為揣摩和探究,在大腦中樞系統中形成自己的認知,并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出來。雖然年齡較小的兒童他們的表達方式有限,聽起來結結巴巴,并未形成流暢的語言,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出他們的訴求和情感表達。小學生年齡稍長些,表達能力更清晰,而且他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抓住這一特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給予孩子們更多地表揚和鼓勵,告知學生不要怕犯錯,應該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地挑戰和冒險,從而激發每一位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