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見
8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出一系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新舉措。一是對因去產能和調結構等政策性停產停業企業、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有關投資業務給予稅收減免,并對郵政儲蓄銀行涉農貸款利息收入允許選擇簡易計稅方法按3%稅率繳納增值稅。二是鼓勵增加小微企業貸款,從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此前已確定的5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三是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利息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期限暫定3年,完善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上述措施全年可再為企業減負超過450億元。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已定和新定減稅降費政策要盡快落實,國務院督查組和審計署要加強督查推動,各部門都要拿出進一步減負措施,讓企業和群眾有感受。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已經發布了《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推出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十項硬舉措,進一步打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稅收營商環境。有關人士指出,國家稅務總局此次推出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的舉措,是為落實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決策部署。
據了解,國家稅務總局在前期推行“放管服”改革30條、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清單的基礎上,近日發布的《通知》又推出了優化稅收營商環境10項舉措,通過這些舉措,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一招鮮”,積極打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稅收營商環境。國家稅務總局的具體舉措包括:擴大稅收營商環境試點范圍、加快推進電子稅務局建設、壓縮房地產交易辦稅時間、推進首次申領發票1日辦結、推行個體工商戶承諾制稅務注銷、實行納稅人網上自主更正申報、推進網上辦稅系統與企業財務軟件對接、簡化稅務遷移和注銷流程、限時解決辦稅堵點問題、建立暗訪和追責機制。
從2017年7月起,國家稅務總局就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江蘇5省(市)稅務部門開展了優化營商環境試點工作。試點一年來,通過加快信息系統的集成整合等,減輕了稅企雙方負擔。僅在北京市,就發布了119個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清單,從發票領用、車輛購置稅申報,到個人所得稅優惠備案、跨區域涉稅事項報告等,今后納稅人辦理這些辦稅事項,在資料完整且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即可完成辦理。
此外在上海市,稅務部門推行了要素申報,建立了“防偽稅控系統”與“金稅三期系統”的數據集成,實現了申報數據的自動歸類和自動填寫。在廣州市,稅務部門推行了一般納稅人“一鍵申報”,自動生成申報表,將申報準備時間從20分鐘壓縮至5分鐘,由此優化了稅收營商環境,加速聚集了國際資本的進入。在深圳市,推行了“以報代備”,簡化企業所得稅優惠備案,對除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優惠事項外的36項企業所得稅優惠事項全面放開申報,取消了備案環節,備案資料改由納稅人留存備查。
在江蘇省,還實現了由以現場辦稅服務為主向以網絡、12366、郵政、移動等“不見面”辦稅服務為主的轉型,目前,“不見面”辦稅服務業務量占比達92.9%,實體辦稅服務廳日均叫號量由16萬下降為4萬,窗口見面辦稅日均流量不到江蘇省納稅人總戶數的1%。除此之外,國家稅務總局還于2018年9月底前在5省市試點的基礎上,又確定浙江、江西、湖北、廣西、海南、重慶、陜西、新疆、大連、寧波、廈門、青島等12省(區、市)稅務局,作為第二批優化稅收營商環境試點單位,由此推動了稅收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
有調查發現,近年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稅務部門緊緊圍繞政府職能轉變核心,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所營造的營商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從整體樣本看,一半企業(50.7%)對營商環境較為滿意,46.3%的企業認為一般。從營商環境建設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其核心,當務之急應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同時政府部門還要依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國家稅務總局為了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加大了“黑名單”的公布力度,有效確保了稅務部門懲戒措施到位,同時也增強了納稅信用評價的含金量,讓誠信納稅人有了更多獲得感。國家稅務總局等29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簽署了聯合激勵合作備忘錄,使得A級納稅人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
今年以來,國務院出臺的減稅降費舉措密集落地,減稅降費的效應正加速顯現,實體經濟的成本有效降低,企業紅利開始顯現。有關專家指出,積極財政政策下一步將聚焦減稅降費,減稅還會繼續發力,將更加注重精準和落實。從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到4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降低收費措施,再到4月12日、4月18日、4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陸續審議通過了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鼓勵創業創新等其他減稅措施,一攬子聚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創新創業、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次第出爐。
一系列政策隨后進入密集落地期,今年5月1日起,增值稅三項改革措施開始實施,包括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擴圍、對部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全年減稅規模將達4000億元。此外,相繼落地的減稅降費政策還包括:將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從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減輕企業創新稅收負擔;對載運貨物的掛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
隨后,為使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確保全年減輕稅費負擔1.1萬億元以上的基礎上,抓好國務院確定的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減稅政策落地與組織實施,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出臺新的減稅措施,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在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表示,目前,個人所得稅改革履行修法程序已經到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和電網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工作正有序開展,其他相關政策措施已經基本落地。
有關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出臺的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讓當前實體經濟的成本有效降低,為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5月1日起生效的降低增值稅稅率等深化增值稅改革政策,我國今年減稅降費效果正在加速顯現。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累計財政收入增幅比上半年放緩0.6個百分點,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增幅更是比上半年減少了1.7個百分點。財政部國庫司負責人表示,這些變化主要受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增值稅稅率下調,以及7月份辦理部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電網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返還等減稅降費政策影響。
8月28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時說,將密切關注經濟運行狀況,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在進一步落實好年初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對已確定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
其中,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可實現全年減收650億元。此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以及一系列新出臺的便民辦稅措施,也為減稅成果落地提供了高速通道。隨著稅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財政政策仍會聚焦重大戰略和年初既定重點,全年萬億減稅降費目標將進一步兌現。
作為國務院深化增值稅改革三項措施之一,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自今年5月1日起分別由50萬元和80萬元統一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一家企業的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的企業主要從事食品生產和銷售業務,銷售對象多為個人,不需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企業以人工成本為主,僅有少量進項可抵扣,因此稅負較高。自從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后,企業的增值稅稅負率從7.4%降到3%,估計今年可少繳稅款20多萬元。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調高,讓更多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享受到計稅優惠,能夠直接提升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將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
隨著一系列接地氣、消“痛”疏“堵”的改革措施次第落地見效,稅收管理和服務的效能已經得到明顯提升,納稅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盈,改革成果的疊加效應不斷涌現。今后,稅務部門要進一步把權力“放下去”將效率“提上來”,為促進就業創業進一步降低門檻。為此,稅務部門要堅持把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作為簡政放權的重要任務,通過對權力的“持續動刀”和對辦稅流程的不斷簡化,促進市場效率變革和提升,為就業創業清障搭臺。
基于此,稅務部門要積極打造權力瘦身“緊身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積極推行權力和責任清單管理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關鍵一子”。國家稅務總局在《意見》中提出,要持續推行稅收權力和責任清單,著力形成上下貫通、有機銜接、運轉順暢、透明高效的權責清單運行體系,確保清單之外無權力,清單之內有嚴規。國家稅務總局在《通知》中還要求,各地稅務機關要穩妥推行權責清單管理,編發權責事項運行流程圖,便于稅務干部“按圖索驥”地規范執法。
稅收權責清單在為稅務干部執法搭建風險“防護網”的同時,也給稅務機關穿上了權力瘦身后的“緊身衣”,方便了納稅人“照單”監督,防止權力瘦身后再反彈。可以說,如今打開國家稅務總局官方網站,權責清單被放在了網頁突出位置。這份清單不僅把辦稅流程說得明明白白,而且對稅務部門的權力和責任也規定得一目了然,讓人們可以很直觀地監督稅務機關是否照章辦事,更好維護自身權益。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總之,自國家稅務總局《意見》出臺以來,各地稅務機關通過進一步梳理稅收權力和責任“底數”,積極建立和發布更加統一、規范的權責清單,持續為就業創業創造出更加公開透明的稅收環境,有力地推動了市場主體活力的競相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