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其國
為支持合并、分立、出售、置換等形式的企業重組行為,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一系列企業重組的稅收優惠政策,納稅人可以盡享與之相關的各項稅收優惠。但是,企業重組稅收優惠是有限制性條件的,一旦運用不當的話,可能喪失其享受資格,進而造成稅務風險隱患,甚至引發各種稅收風險。因此企業改制重組的過程中,在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及時規避改制重組稅務陷阱,謹慎處理相關稅務問題,善于化解潛在的稅務風險。
《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以下簡稱財稅59號)和《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2010年國家稅務總局第4號公告),借鑒了企業重組稅收政策和征管模式的國際經驗,初步規范和建立了企業兼并重組過程適用的企業所得稅法規體系,特別體現在對符合特定要求的兼并重組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符合此稅務處理的條件是:兼并重組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經營期限限制(重組后12個月內不改變原實質性經營活動),持股期限限制(重組后連續12個月不得轉讓),標的資產、股權比例要求(占總體資產股權不少于75%),股權支付限制(股權支付不低于85%)。但特殊重組并不是永久免稅,而是稅法特別許可的納稅遞延,體現了稅收不妨礙企業正常重組業務的中性原則,因為企業在特殊重組中通常沒有或僅有很少現金收入,若是強行要求相關方企業均按一般重組繳稅,則明顯會給相關企業帶來現金流壓力,從而妨礙企業從商業需要出發開展重組業務,最終導致全社會經濟效率損失。雖然上述文件體系明確了適用特殊重組的情形條件,但后續有關的說明、解讀和釋例仍有待完善。因此可以看出,國內特殊重組范圍具有不確定性。
《關于加強非居民企業股權轉讓所得企業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698號)第六條規定,境外投資方(實際控制方)通過濫用組織形式等安排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權,且不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規避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的,主管稅務機關層報稅務總局審核后可以按照經濟實質對該股權轉讓交易重新定性,否定被用作稅收安排的境外控股公司的存在。該文件重申了中國稅務機關可視情執行一般反避稅原則來否定境外中間控股公司存在的權力,即意味著在非居民企業通過轉讓中間控股公司股權(另一非居民企業)從而間接轉讓中國居民公司股權的情形下,如果中間控股公司缺乏在當地的商業實質,則可能被認定為是通過“濫用組織形式”來“規避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最終該股權轉讓會被視為非居民企業直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份而負有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義務。對跨境企業重組更嚴格的附加規定,目的是阻止國內未實現收益的資產轉移至國外,逃避在國內的納稅義務,防止交易方以獲得稅收優惠為目的,人為設計符合特殊重組條件的交易框架,享受有利稅收待遇等避稅行為。
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因此,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定價應符合獨立交易原則,否則稅務機關有權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的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凈利潤法、利潤分割法或其他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方法進行調整。
《關于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財產企業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7號)第一條明確,非居民企業通過實施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權等財產,規避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的,應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重新定性該間接轉讓交易,確認為直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權等財產。所稱中國居民企業股權等財產,是指非居民企業直接持有,且轉讓取得的所得按照中國稅法規定,應在中國繳納企業所得稅的中國境內機構、場所財產,中國境內不動產,在中國居民企業的權益性投資資產等。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是指非居民企業通過轉讓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境外企業股權及其他類似權益,產生與直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相同或相近實質結果的交易,包括非居民企業重組引起境外企業股東發生變化的情形。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的非居民企業稱股權轉讓方。
《關于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財產企業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7號)第十三條規定,股權轉讓方未按期或未足額申報繳納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所得應納稅款,扣繳義務人也未扣繳稅款的,除追繳應納稅款外,還應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一、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對股權轉讓方按日加收利息。股權轉讓方自簽訂境外企業股權轉讓合同或協議之日起30日內提供本公告第九條規定的資料或按照本公告第七條、第八條的規定申報繳納稅款的,按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的基準利率計算利息;未按規定提供資料或申報繳納稅款的,按基準利率加5個百分點計算利息。
我國在稅法執行上有個特點,就是各地的掌握運用不太一致。這樣就造成在特殊重組當中,稅務事項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加強對特殊性重組業務的后續管理,當事各方的主管稅務機關的責任,規定了各地稅務機關協作配合機制,保證了企業重組適用稅收政策的適當性和準確性。事實上,在企業重組中,幾種形式并非具有明確的界限,比如,資產收購、股權收購、合并,本質上是一樣的。通常而言,兼并重組業務的稅務處理對于基層主管稅務機關不是一項常規稅務業務,在缺少可操作的指導性意見、判斷標準和參照示例情況下,容易產生執行的地域性差別。例如:如何判斷企業重組是否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因為能夠適用特殊性重組必須是“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由于缺乏更加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定以及參考案例,導致各地稅務機關在個案中更多依賴經辦稅務人員判斷甄別能力。事實上,對于非居民企業實施股權收購,可能不僅僅出于稅收上考慮,還可能出于投資環境、外匯管制、項目審批和營運靈活性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這就需要全面考察企業重組各方面因素,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股權轉讓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的通知》稅總函[2014]318號文件,創新了股權轉讓所得稅管理方式和手段,明確對企業重組、清算等復雜的股權交易事項,實行專家團隊集中式管理。從大量的具體實踐看,濫用特殊重組獲取稅收優惠行為,已經引起各級稅務機關的高度關注,無疑是企業風險最大的事項,而且也是稅務風險的高發區。由此可見,稅收是企業特殊重組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是納稅人的節稅工具,用之不當將會產生不確定稅務事項,成為企業稅務風險的源頭。
特殊性稅務處理作為一項有利的稅收待遇,對納稅人來說是一種激勵,必然會對包括公司重組在內的各種納稅人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可能出現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的企業重組活動,即通常所說的避稅行為。因此,財稅[2009]59號文件規定了大量的反避稅條款,在稅收屬性的承繼上規定限制條件。納稅人為利用虧損、優惠事項等稅收屬性的結轉,必然會產生企業重組業務交易的重要動機。為阻止此類避稅行為,59號文件也制定了相關反避稅條款。例如,虧損的承繼上,分立形式中可由合并企業彌補的被合并企業虧損的限額=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由于企業重組是一項復雜、專業性很強的業務,納稅人會利用其復雜性,將一個本應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的重組業務采用多個交易步驟,使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形式上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方式,享受有利稅收待遇。但這樣的避稅活動會被采用多步驟交易原則來進行衡量和評估。企業的多步驟交易,如果違反營業目的、營業企業繼續和股東利益持續原則中一個或多個,就有可能被多步驟交易原則進行實質課稅,該原則的實行會導致企業重組業務的籌劃空間變得相對縮小。
企業在創業階段或者發展階段,由于避稅的考慮隱匿收入或虛構成本,導致收入和利潤少計所形成的差錯。在股權收購的情形下,被收購公司的所有歷史遺留稅務問題都將被新股東承繼。假如收購方與原股東收購合同中并未涉及歷史遺留稅務問題處理的事項,由稅務稽查帶來的經濟損失只能由新股東承擔。實務中,可能存在的歷史遺留稅務問題通常包括:假發票、納稅申報不合規、偷稅、欠繳稅款等。對此,企業應積極與相關稅務機關進行有效溝通,盡早解決歷史遺留的稅務問題,適當時還應向稅務機關申請批復以明確涉稅問題的處理方法,這是消除或降低稅務風險的理想途徑。
無論是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并購,如果并購前的企業存在重大的涉稅違法行為,即便當時未被稅務機關查處,在并購后一經查出,并購后的存續或新設企業都將承擔巨額的財產損失或股東權益損失,甚至聲譽損害。一是并購前目標企業應盡而未盡的納稅義務由合并后企業承繼,增加了合并后企業的稅收負擔。二是并購前目標企業應盡而未盡的納稅義務直接影響并購后企業的財務狀況。三是并購前目標企業應盡而未盡納稅義務,將虛增目標企業的凈資產,增加收購企業的收購成本。四是并購前目標企業應計而未計相關涉稅事項,不僅會增加收購企業的收購成本,而且會增加并購后企業的稅收負擔。
很多企業集團基于產業整合、上市、地域布局調整等商業目的,需要在集團內部進行重組交易,認為只要不產生股權轉讓收益或損失,集團內重組行為就不發生納稅義務。結果,股權重組相關方完成工商登記后,在辦理稅務登記時被稅務機關發現而要求補繳稅款。同時,對于完全發生在國內的股權重組行為和非居民企業直接轉讓境內企業股權的,如未及時繳納企業所得稅,稅務機關可加收滯納金。根據《稅收征管法》中的相關規定,企業重組未按規定申報繳納稅款的涉稅法律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納稅人未在規定期限內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或者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扣代繳稅款報告表和有關資料,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少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三)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財稅59號文件第九條規定,在企業吸收合并中,合并后的存續企業性質及適用稅收優惠的條件未發生改變的,可以繼續享受合并前該企業剩余期限的稅收優惠,其優惠金額按存續企業合并前一年的應納稅所得額(虧損計為零)計算。在企業吸收合并的過程中有合并時間點的確認,這將涉及到相關優惠政策的適用性問題,而有些企業對此沒有確切的認識。由于企業對合并時間點確認失誤,造成多享受稅收優惠,最后造成補稅。
并購重組交易方式,可歸納為股權收購和資產收購兩種。由于企業將股權收購和資產收購重組進行了混淆,報送資料錯誤,無法正常享受特殊重組稅收優惠。一般情況下,企業轉讓資產時,包括股權投資的資產一同轉讓,只要達到規定的資產轉讓比例,而不論其中的股權是否占股權投資企業的50%,該轉讓可以適用資產收購重組。因此,股權和資產收購重組,應著重說明比例情況及對價支付情況。股權交易被收購公司的稅務風險將會被新股東承繼,資產交易則不會。同時,選擇資產交易將面臨動產及不動產產權變動而帶來的增值稅、營業稅以及土地增值稅等稅負。相比較而言,股權交易一般不需要繳納流轉稅以及土地增值稅。
近年來,大量非居民企業采用平價或折價的方式,將其持有的境內企業之股權從股息高稅率地區平價或折價轉讓至低稅率地區的關聯方(如中國香港),以此套取股息優惠。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和我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許多外國投資者從跨國利益整體出發,將中國境內投資的股權進行轉讓,造成近年來非居民股權轉讓事項較為頻繁。由于大部分股權轉讓屬于關聯交易,并以不合理低價完成股權轉讓,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公允價值重新估算企業價值,企業股權價格有被調整的風險。非居民企業在向關聯企業轉讓中國境內居民企業股權時,應按照獨立交易原則確定轉讓價格并按規定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稅收問題不斷構成企業重組實質性障礙,而個人所得稅則是并購重組終止的主要因素。就并購重組而言,作為上市公司并購標的的自然人股東,在出售股權獲得上市公司所支付的股份及現金的同時,需要繳納相應個稅。而因為稅收政策導致的直接稅負,金額可能非常巨大,如果操作之前沒有稅收方面的考慮和安排,將會對企業重組收益產生重大影響,甚至重組利好變成了終止重組的利空。比較典型的案例,一是7000萬稅單“逼停”北緯通信3.62億元重組,二是規定時間內無力繳納2.5億個稅國投中魯重組終止。
按照規定,企業無論是采取兼并、合并、分立方式,還是采取股權重組、資產轉讓等方式優化資本結構,都要進行資產評估。由于目前我國資產評估尚不規范,一些沒有取得評估資格的機構擅自評估、無評估資格的人員參與評估,評估方法失當等現象頻發,致使評估質量下降。甚至還有評估人員或評估機構受利益驅動,根據被評估者的需求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造成了企業價值在評估中不真實,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稅務風險。
《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4號)規定,企業債務重組同時符合以下條件并能夠提供相應資料時,債務重組所得可以在5個納稅年度的期間內均勻計入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企業發生債權轉股權業務時,對債務清償和股權投資兩項業務均可暫不確認有關債務清償所得或損失,且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以原債權的計稅基礎確定。應同時具備: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企業債務重組確認的應納稅所得額占該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50%以上;企業重組后自重組日起計算的連續12個月內(下同)不改變重組資產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企業重組中如取得股權支付方屬于原主要股東(持股20%以上),在重組后連續12個月內,不轉讓所取得的股權。享受債務重組稅收優惠,需同時滿足以上四個條件,否則,缺失限制性條件,可能喪失享受債務重組稅收優惠資格。
比如,房企改制重組自行享受暫不征收土地增值稅的優惠政策。《關于繼續實施企業改制重組有關土地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57號)明確,實施企業改制重組的四種情形暫不征收土地增值稅。即整體改制暫不征土地增值稅、企業合并且原企業投資主體存續的暫不征土地增值稅、企業分設與原企業投資主體相同的企業暫不征土地增值稅、以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暫不征土地增值稅。同時強調上述改制重組有關土地增值稅政策不適用于房地產轉移任意一方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情形。為減少稅收政策漏洞,避免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以“改制重組”之名,行“轉讓房地產”之實,規避土地增值稅,《通知》強調上述改制重組有關土地增值稅政策不適用于房地產轉移任意一方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情形。即房企改制重組不得享受暫不征收土地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否則的話,將面臨補交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以罰款。另外,企業發生符合本通知規定的特殊性重組條件并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的,當事各方應在該重組業務完成當年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時,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書面備案資料,證明其符合各類特殊性重組規定的條件。企業未按規定書面備案的,一律不得按特殊重組業務進行稅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