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程 余光華(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彝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其他民族的體育文化尤其是西方主流體育文化的理念、方式和結構不同,有著自身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生活的一體化,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客觀歷史進程,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交往的日益增多,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間的體育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隨著我國的漢文化和西方的奧林匹克文化在各個民族間的傳播,彝族傳統體育也從不同程度受到了這些新的體育文化的強烈沖擊和影響,產生了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問題。
學校體育是最先接受奧林匹克文化的領地,是接受先進體育文化的前沿領域。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欲望更加明顯,他們不愿受到保守思想的束縛,渴望接受先進的文化和全人類的文明成果。民族院校是高校中的一個特殊領地,少數民族學生相對較多,彝族大學生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要擔負起振興中華、建設國家的歷史使命外,還要對彝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負有重要的責任。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維系彝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文化背景、生存形態和生存環境逐漸消蝕,尤其是在多民族聚集的民族院校內,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沖突與適應問題也會在彝族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
筆者通過對部分民族院校彝族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對于摔跤、磨秋、爬油桿、跳火繩、蹲斗、舞鈴鐺、跳月、皮風子、老虎抱蛋、搶羊和背新娘等11種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只有摔跤和背新娘兩種項目,超過一半的彝族學生表示“聽說過”,比例分別為79.5%和53.8%,而僅有摔跤一種項目,超過一半的彝族學生表示“參加過”,比例為59.0%。對于比較喜歡的體育運動,彝族學生選擇“排球”的比例為28.2%,選擇“籃球”的比例為53.8%,選擇“足球”的比例為28.2%,選擇“羽毛球”的比例為53.8%,選擇“網球”的比例為17.9%,選擇“乒乓球”的比例為33.3%,選擇“游泳”的比例為20.5%,選擇“健美操”的比例為17.9%,選擇“跆拳道”的比例為15.4%,選擇“武術”的比例為30.8%,選擇“田徑”的比例為38.5%,選擇“瑜伽”的比例為17.9%,選擇“健美”的比例為12.8%,選擇“太極拳”的比例為12.8%,選擇“彝族傳統體育”的比例為25.6%,選擇“其他民族傳統體育”的比例為12.8%,選擇“其他”的比例為5.1%,選擇“不喜歡體育”的比例為2.6%,可見,選擇籃球、羽毛球、田徑、武術、乒乓球、足球和排球等現代體育項目的比例均高于選擇彝族傳統體育的比例。
對此,筆者在參考有關文獻的基礎上,提煉了以下觀點:
一、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的同時也使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文化的民族身份變得模糊,造成了社會成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淡化。就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而言,它與漢族的體育文化尤其西方主流體育文化的理念、方式和結構不同,有著自身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然而在全球化進程中,被社會推崇的以奧林匹克文化為主體的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得到越來越多彝族民眾的喜愛和推崇,彝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受到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強烈沖擊,彝族體育文化正在不斷遠離其生存的廣泛群眾基礎,致使彝族體育文化的認同正在成為一種危機。
二、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社會結構的變遷,維系彝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文化背景、生存形態和生存環境正在逐漸消蝕。對于遠離家鄉在學校中生活的彝族學生而言,在以奧林匹克文化為主體的學校體育教育模式下,面對包括奧林匹克文化在內的強大主流文化,他們既想融入到學校的主流體育文化中,又擔心失去自己的母體文化。文化差異本身會給個體造成一種心理壓力,文化適應的考驗往往會加劇這種壓力,使他們可能產生心理與社會上的不適應。而部分彝族學生則甚至完全丟失了本民族的體育文化,迷失在主流文化的漩渦中。
三、學校體育作為人生三大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體育意識、體育習慣和體育態度的養成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推廣普及民族體育,儲備民族體育人才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校體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體育教育對彝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彝族傳統體育發展傳揚的重要途徑,但學校體育目前仍是彝族傳統體育的薄弱環節,進入學校體育教材內容的彝族傳統體育極少,這直接影響了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學校體育應將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教學內容,積極吸收和開發彝族豐富多彩、活動性強、趣味性高、教育內涵突出的傳統項目,民族院校則可將彝族傳統體育作為“校本特色課程”。在具體實施中,既保留彝族傳統體育內容表現上的主體民族特色,又可對部分技術、規則朝著健身性及科學性等方面進行適度的改造。
四、在全球化背景下,相比于其他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多的保持了其民族傳統項目的較高競技水平。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積極借助其競技價值,加強交流,彰顯獨特的民族體育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彝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知名度,增強自身活力,激發包括彝族學生在內的各民族學生參與彝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熱情,同時,彝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決不能忽視道德教育,借助其競技價值,并不是一味的強調競爭和驚險,應避免產生殘忍、暴力以及過度商業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