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珂 (東華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手機填補碎片化時間。手機作為互聯網移動終端,它體積小、重量輕,易于攜帶,具有極高的普及率。借助于網絡,使用手機進行信息的傳播幾乎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智能手機的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生活的當今社會,人們的時間被學習、工作、應酬、聚會所占據,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時間。而手機上碎片化的信息剛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其功能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娛樂以及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愿望。
(2)手機增強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學習效率。手機APP拓寬了使用者獲取知識的途徑,根據CNNIC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1.20 億,手機應用方面,手機在線教育課程用戶規模增長最為明顯,在線教育市場迅速發展,一批線上教育品牌迅速發展,另外一些傳統線下教育培訓機構也都紛紛布局。以往需要通過電腦學習的方式,已經逐步通過手機APP功能實現。通過觀看APP上豐富的學習資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1)手機影響正常教學秩序。遲到、曠課,沉迷手機游戲,大學生將過多精力投入到手機上,不僅浪費了大學寶貴的課余時間,更是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老師與手機爭奪學生的眼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自控能力差,一旦對課堂內容失去興趣,就會拿出手機。同時,一些大學生報以僥幸心理,借助于手機舞弊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破壞了考試秩序,不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
(2)手機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手機依賴嚴重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過分依賴手機,往往導致大學生性格孤僻,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不自然、不自信,對現實世界人際交往感到害怕,從而逐漸拒絕在現實世間的人際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看見在與家人、朋友進餐時,一些年輕人掏出手機把玩,完全忽略周圍人。同時網絡的自由和隱匿性的特點,使手機媒體發布的內容往往難以約束,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因此一些不真實、不健康、負能量的信息在網上快速傳播,暴力、黃色文化屢禁不止。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導致神經衰弱,引起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1、個人層面
要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不做低頭族、正確使用手機,必須要充分發揮當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要提高大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手機,低頭族的產生很大原因在于對手機的認識性不強,沒有意識到手機只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工具而已,雖然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卻不能讓它來主宰我們的日常生活。而如今很多大學生包括我們自己,都有很多被手機“操控”的人,手機已經不僅僅是工具,而左右了我們的生活,很多低頭族都是無意識的表現,沉溺于手機網絡、游戲而無法自拔,而淪落為手機的“奴隸”。當代大學生要從自身意識里認識到手機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左右自己對接觸其他事物的“奴隸主”沒有了手機,照樣可以正常的生活、學習,要用自身的克制力來擺脫手機對自己的左右;其次當代大學生要認識到手機使用不當給自身帶來的危害,很多大學生對于低頭族一黨不以為然,沒有意識到手機反作用于自身的危害,只有意識到這一點,反思過度使用手機的行為,才能慢慢改變低頭族的現狀,做到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一點一點去影響其他的同學。最后要養成正確使用手機的習慣,很多低頭族隨時隨地都在使用手機,包括上課、睡覺、過馬路等等,這些習慣養成后就難以改變,要從自我的空間里釋放,就要融入集體的生活中去,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盡量走出手機,多和同學交流,找個自己興趣的點,融入到社團和集體里,要實行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學校層面
學校作為培育大學生的溫床,如何育人為本、人本結合,是當代教育的首重之重,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進程,如何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又是當代學校需要考慮的問題。前一段時間,各大高校一直在推行無手機課堂,是對低頭族教育的一種體現,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也就是要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信息化媒體的各方面教育,通過學校這個大環境,對當代大學生自我進行重新組建,控制自我在虛擬世界的情感宣泄,在潛意識里自覺建立對手機等網絡媒介的批評意識,定期開展相關的思想教育工作,從多角度、多方面來開展有生動性、有現實教育意義、有警示性的教育方式;其次要制定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規范準則,比如無手機課堂等等,使得當代大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有約束力,能正確的認識到什么場合可以使用手機、什么場合不能使用手機、什么時候能用手機、什么時候不能使用手機,從而循序漸進,逐漸戒掉手機;同時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則,違反規則要做出相應的處罰措施,不能讓大學生認為這是一項虛設的規章制度,有處罰才有約束。最后要加強師德教育,讓教師在學生中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提高教師對低頭族的認識、加強管理教師使用手機,做一個正確引導學生的點燈人。
3、家庭層面
家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學生的首任模范同時也是引導學生終身教育的模范,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不僅僅是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的問題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準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代家庭教育存在兩個問題,一種是過分溺愛,一種是過分嚴厲,這兩種教育模式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只有剛柔并濟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很多大學生家長在學生入大學后就任其不管,或者是管理不當,從而使得很多大學生和父母代溝越來越大,心理無法得到慰藉,從而把寄托依賴于手機和網絡。因此家長要及時發現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足,反思自身的行為,表達自己對子女的關愛,做到父母和子女如朋友般相處,使得學生在父母身上找到精神港灣,愿意和父母進行溝通。加強父母對子女的使用手機情況的了解,并且限制子女的生活消費,及時和子女進行溝通和引導,同時自己也要合理健康使用手機,對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4、社會層面
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大學生在學校培育后,總歸是要回歸社會這個大家庭,個人的發展既離不開社會這個大家庭,又會被社會這個大家庭所影響,因此,低頭族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這個大家庭是密不可分的。而社會作為一個大家庭,要正確引導人們的思想道德。首先要對低頭族關注和進行正確的宣傳引導,利用社會這個大家庭的滲透性,大規模對新聞、廣告、網絡等方面進行低頭族弊端的大面積覆蓋,從而使得人們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弊端;其次要明確手機使用率的規范標尺,比如臺灣建立的“手機道德重整委員會”中制定的公共場合不能大聲講電話,同時要把手機設置成震動或關機等等諸如此類的社會規范準則。其次,大面積放置手機警戒標識,諸如酒后駕駛的警示語,呼吁人們正確使用手機,走出手機,回歸社會。最后加強正確使用手機的宣傳,對于當代社會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進行宣傳和引導,比如過馬路看手機等等諸如此類的弊端,要及時進行引導,為大眾樹立一個正確使用手機的行為準則和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