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奎(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0)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信息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表明了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并且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三通兩平臺”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1]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快的時期,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也有了發展。以高中為例,強調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激發學生的計算思維等。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幫助學生形成信息意識、計算思維等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專業發展,作出相應的調整,適應信息技術學科課程的需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如何調整自己的專業發展呢?筆者想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見解。
在提出學科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法的改變給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具備信息量大、涵蓋范圍廣、更新速度快的特點,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來說,不僅僅需要過硬的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不斷提高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提升教師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尤其是在快速發展的教育信息化時代下,程式化、固定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難以高效地組織教學,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必須與時俱進。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否則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失去活力,也容易被時代所淘汰。
信息技術教學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這就意味著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也具有其學科特征:綜合性和時代性。一是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處于迅速發展變化之中,更新學科知識速度快;二是信息技術教師是技術型老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是常態,而且也必須養成學會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習慣。通過學生們的實際操作來完成學科教學的任務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迅速掌握適應時代發展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技術思想,更新信息技術作品和開發信息技術系統,這樣才能解決學生信息技術學習上的各種技術問題,才能勝任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三是信息技術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穩定和具有信息技術課程特性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存在照搬、模仿和借鑒其他學科的現象,這些問題的解決也需要信息技術教師通過教學實踐來探索與創新。[2]
信息技術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自我審視,正確地認識自我,并作出科學、客觀的自我評價。清楚認識自己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做好計劃。教師要根據自身信息化素養,確定專業發展目標,制定詳細專業發展計劃,以實現專業發展。
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當下信息爆炸,知識更新換代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創新素養,才能服務于學生。
1.強化自我學習,提升信息素養和創新素養
在知識大爆炸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自覺學習的意識,及時把握最新的信息技術知識,從中得到社會對信息技術教學需求的反饋。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參加校本培訓,提升信息技術教師教學研究能力。通過培訓的系統學習,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教學理念、方法等。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促進理論的內化,從而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學科的信息素養和創新素養,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主動關注,以一名專業信息技術教師的必備素質要求自己,加強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創新素養。
2.加深互動,構建學習共同體
教師的思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與其他老師增強交流,加深互動,分享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想法,及時調整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可以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之間交流經驗,分享學習經驗,共同進步,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構建網上學習社區等,集思廣益,互相促進。通過加深互動,構建學習共同體,學習別人經驗,避免少走彎路,促進自身信息技術專業技能和素養成長。[3]
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反思,信息技術教師就不能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誤區,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教師要在專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反思,加強教學過程資料收集。在過程中及時修正專業發展不正確的行為。注重教學效果檢驗,用教學實際效果驗證專業發展的正確性,從而不斷完善專業素質結構,提升專業技能,加快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
總之,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有著很長的路要走。但在前進的過程中,能根據核心素養下的要求適當的調整,使之適應時代的發展,無疑是正確的做法。在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專業素質,還可以提供其他學科的教師信息技術上的幫助,幫助他們發展信息技術能力,為教學的全面改革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使課堂教學在信息化的輔助下高效地進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