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梓晶(濟南市文化館,山東 濟南 250000)
所謂的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主要根本就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就越發追求文化藝術,精神需求的提升,在進行文化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開始探究文化內涵,使群眾文化藝術的時代特征更具鮮明,從而開發一系列的群眾文化藝術,通過對舞蹈作品的編排與訓練,使文化藝術舞蹈作品更好地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從而使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使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得到豐富。
任何一部優秀藝術作品的誕生,一定都有著其內在的意義性的核心主題。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也是如此,群眾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怎樣增加新元素、優化其創作使其變得新穎,內容更加豐富,這就需要創作者慎重進行選題。可以說藝術作品的核心就是要注重題材的選擇,它是作品的靈魂,是舞蹈編導的重要法則之一。因群眾文化藝術是流傳于民間,演員身份較為特殊,所以,在評判演員時不能過于專業化,在選題時應當結合演員自身情況,保證題材內容可以在演員所接受的范圍內,控制好題材的難易程度,以便促使演員在活動中能夠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在表演過程中游刃有余。在選擇題材時,要注意題材應當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選擇一些與我們生活實際相貼切的主題內容,例如紅色精神、社會抗震救災等主題,這些都能夠很好的將人們積極、樂觀、團結的精神和面貌展現出來。在精心選題之后,就需要進行精密地構思,只有將好題材和好構思相結合,才能夠使作品更具靈魂和思想,而且構思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編舞工作的效果。構思是編舞的基礎,其既可以具體化也可以抽象化,它不是類似劇情的故事梗概,不只是為凸顯戲劇的主題,更彰顯的是情感、感覺和思想世界。對世界人、事、物產生疑問或感受、印象,“構思”必然地會顯現出來,它是一種潛在意識,在編導整合完善后將其傳達個舞者,讓他們的思路更有條理性,從而使其在表演中更加形象的表達出藝術的內涵。
在群眾文化藝術中應用舞蹈編導法則,可以充分發揮即興舞蹈的作用。即興動作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為基礎,在靈感的推動下產生的動作。而即興舞蹈則是即興動作的更深一層環節,在動作的延伸下產生的舞蹈,可能會產生意外的效果。群眾文化藝術需要經過合理選題和精密構思后,讓主題在舞蹈動作中鮮明的呈現出來。將實際生活素材巧妙的舞蹈相融合,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演員的整體水平,在完成對演員動作的選取。即興動作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即興動作的存在通常可以給編舞者帶來驚喜,為整體作品增添更加活躍的色彩。舞蹈表演需要一定的理智,但也需要激情的融入與調動,在尋找合適的舞蹈動作時,可全面了解和挖掘即興舞蹈的素材,將這種雛形作品很好地展示出來,在舞蹈動作沖充分將主題思想貫穿其中,使得編導與舞者產生共鳴,與即興舞蹈相結合,在對其修飾和完善后形成新的作品。
在舞蹈編導法則中,舞蹈作品產生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道具,作為舞蹈動作的人工延伸,它對群眾文化表演主題的彰顯十分重要,一部優秀的群眾文化藝術作品,要善于利用道具,在各個動作下將主題充分的提現,將其精神傳達給觀眾,能夠給予觀眾深刻體會。而表演現場中道具與布景的運用,有著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作用,一些修飾物的存在,更能激發群眾的興趣與觀看欲望,在關注舞蹈動作的同時,思考并感受道具所傳達的意義。道具可以使編導構思更加形象具體,是編導意圖的直接體現。通常道具有可能是一把椅子、桌子或是小石頭、模型等,他們有著很強的實用性或不實用性。例如,在秧歌中常用的手絹花、扇子,在古典舞蹈中常用的綢緞、長劍等。藝術的語言讓道具超越其生活原型,不但發揮了其自身作用,還使其自身擁有了藝術價值,將道具合理的修飾,能夠使得舞蹈表演更加精彩,舞者在運用的同時也更加凸顯了動作的靈活性,將內心感情通過動作與修飾物來表達出來,從而進一步凸顯出作品主題,使其更具意義。
將舞蹈編導法則應用到群眾文化藝術中,要把舞蹈與音樂充分融合。無聲狀態下的舞蹈缺乏靈性,難以展現出舞蹈的靈魂,而將音樂與舞蹈有效結合,可以賦予舞蹈生命,讓觀眾在不同的音樂中感受舞蹈的魅力。同時音樂的選擇至關重要,音樂的選擇恰當與否,會使舞蹈表演效果直接受到影響。音樂或高亢、或低沉、或歡喜、或憂愁,其具體制作還應與舞蹈的主題與構思相結合,在制作音樂時,不僅要考慮整體隊形、單一舞蹈動作,還應注重對舞蹈音樂旋律的選擇,讓觀眾在觀看時,受到聽覺與視覺地雙重享受。音樂與舞蹈的結合,更能幫助舞者集中精力,使舞者可以在恰當時候將舞蹈動作與情感內涵充分表現,使舞蹈的動作更加豐富,思想更富內涵。二者的巧妙完美結合,可以將舞蹈作品所需要表達的意義與主題內容充分彰顯出來,并最終將這些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群眾文化藝術舞蹈向更深層藝術境界邁進。
群眾文化藝術舞蹈創作者可以根據現實社會或者歷史資料進行創作,并將其當做為舞蹈創作的基礎。在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的題材選擇上需要針對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創作舞蹈時要注重題材的群眾性,讓舞蹈作品面向官大人民群眾,充分了解群眾所需,了解群眾的實際生活,并與之相結合,實地考察人民群眾的生活背景、知識水平、審美興趣等,選擇更貼性群眾,有著通俗性、平民性的題材,從而提高人民群眾對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舞蹈作品形象成形時需要對藝術、人物形象等進行設計,這都為舞蹈作品的形成與群眾文化藝術舞蹈基本格調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追求舞蹈形象的親和性能夠使舞蹈作品更切近于群眾審美,從而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拉近群眾與文化藝術舞蹈之間的距離,使舞蹈更加親和,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打動廣大人民群眾。
總的來說,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一定要以編導法則為基礎加以探討與研究,與群眾生活相結合,了解舞蹈所要表達的主題及舞蹈編導所給予的中心思想。將舞蹈動作過于單一的結合,不但會淹沒主題,還會使舞蹈失去靈魂。所以就要善于了解群眾了解任一帶給舞蹈生命的因素,精心編排舞蹈。實現真正的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