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妍 諸賀(江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當代大學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而未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一類青年人群。這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年輕有活力、有思想、有抱負,被稱之為“天之驕子”,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未來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的棟梁,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在自媒體視域下如何提升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成為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自媒體的含義及發展特點出發,對自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路徑對高校紅色文化宣傳教育進行加強、調整。
自媒體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開放性、私人化的特征,以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或特定的人傳遞信息,給傳媒生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1]。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不再輕易被傳統媒介新聞所左右。由于自媒體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當代大學生眼界更為廣闊,思想更為活躍。微博、微信、說說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話語平臺,他們的話語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由此可見,自媒體的開放性和交互作用,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然而自媒體難免充斥著各種各樣不真實不健康的信息,讓人難辨良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
由于成長的年代、文化水平、閱歷、年齡特征存在差異,社會各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程度呈現不一。生活在革命戰爭年代的一代人親身親歷了紅色文化發展過程,對于新中國經歷的苦難與輝煌,對紅色文化能夠自覺產生認同感,并將其當成信仰。反觀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的當代高校大學生,明顯改善的物質生活以及和平的社會環境,令他們難以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輩奮斗時的艱苦卓絕,也難以體會紅色文化蘊含的崇高意義,因此他們常對在革命年代產生的紅色文化抱以質疑甚至抵觸的態度。且大學生處于認知水平有限、心理狀態仍不成熟的成長階段,在一些西方資本思想的沖擊下容易失去判斷能力,產生了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危機。
手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將自媒體普泛化,如今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手中的手機構建宣傳紅色文化的平臺。自媒體擁有的音像及文字融合傳播內容,對于大學生而言極具吸引力,新穎的紅色文化宣傳正流行于大學生群體當中。在國情的引領下,以中央共青團官方微博、中國青年網公眾號為代表的一類自媒體為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提供了傳播源和豐富的資源。
自媒體具有更新及時、傳播即時即地的特點,紅色先進事跡能夠突破地域限制,以最快的速度豐富紅色文化內容,并讓大學生可以通過短時間內通過大量信息獲得有效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
高校大學生群體自媒體普及度高,與傳統的單項傳遞的紅色文化宣傳模式相比,自媒體更加具有互動性。它能快捷方便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讓受眾群體第一時間認知、關注甚至傳播該信息。所以,在為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信息傳播中,自媒體是一個極好的平臺。同時教育者也可以運用公眾號、官方微博為學生建造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平臺。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高校進行宣傳學習的手段仍是傳統地以教師講授和組織紅色文化景點學習的模式進行。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保證了紅色文化內容的真實性,但是內容較為枯燥,形式單一,難以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興趣,存在限制時空、缺乏互動的局限。自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更新迅速,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主動獲取自己想了解的圖文社會信息資源,并形成個性化的思想體系。自媒體平臺更是為大學生搭建了評論、分享紅色文化的陣地,使得單向授課式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受到一定的影響。
其次,傳統的紅色文化宣傳中,教師具有很強的主導性作用,而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信息,不再依賴于教師的單向傳授,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主導地位已被淡化。另外,因為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和年齡差距,一部分教師缺乏與之俱進的自媒體應用能力,相較之見證自媒體誕生發展的年青一代大學生,受自由開放的自媒體環境影響,紅色文化宣傳難以順利展開,教師傳授的權威性收到了挑戰。
當代大學生主要以95 后為主體,目前正處于一個價值觀發展與最終形成的過程中,可塑性較強。
就大學生自身而言,普遍存在但知識體系還處于建構和完善階段,導致思想認知水平有限,十分容易被一些消極思想所影響。當代大學生是新媒體誕生、發展的見證者,通過新媒體接觸過各種社會思潮的交匯與碰撞,潛移默化地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不僅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且內容十分龐雜,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理解受到阻礙。
2017年1月12號的一段“熊貓明歷險記劇組”新年晚會視頻里,《黃河大合唱》被篡改成了“年終獎”版,表演者以夸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配以篡改的歌詞,引得臺下哄笑不斷。這種惡搞紅色經典、丑化英雄人物、調侃崇高、扭曲歷史的行為通過各大自媒體的傳播一時間廣泛擴散,個別自媒體對這種行為不加以批評,打上了“搞笑”的標簽肆意轉發宣傳,甚者還發布帶有誤導性的評論,宣傳錯誤的價值觀。這類惡性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擴散,勢必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更有西方反華勢力利用自媒體傳播西方意識形態,惡意抹黑紅色文化,都會嚴重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影響紅色文化認同。
高校應充分利用自媒體互動性、即時性、個體性、娛樂性的特點,宣貫師生間互動式的自媒體教學、交流。技術上建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宣傳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相關紅色文化宣傳平臺,用“微言微語”提升紅色文化吸引力,引領大學生通過自媒體了解紅色文化,并給予探討、交流、分享紅色文化的渠道。不僅師生之間在線上可以進行自由、平等的交流,教師也可以引導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更為確切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
高校還可以借鑒傳統國內優秀旅游景區,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相關的推廣宣傳,設立模擬電子地圖、定點講解等自助瀏覽功能,且能夠增加大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互動性、趣味性,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在培養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過程中,豐富紅色文化教育宣傳手段也成為必然趨勢。高校應當科學制定思政實踐教學改革,采用多元化形式組織課堂教學,開設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程,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做到能夠有機結合。
開展更加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可以組織“紅色文化月”、“紅色文化學習角”等活動,增加圖書館紅色書庫館藏在校園內營造“紅色氛圍”,甚至可以組織大學生開展紅色之旅,親自采訪革命老兵極其家屬,深切感受紅色人物偉大的愛國愛黨情懷,在視、聽、行走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誰獲取知識誰就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抓住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從而從學生的實際需求上解決問題。任課老師應集中精力在課堂設計上,著力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目前所處的自媒體環境,教師應努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熟悉自媒體技術,以滿足課堂教育的各種需要。 從現階段各高校紅色文化的宣傳策略來看,紅色文化的宣傳內容過于單調且給人形式主義的感覺,而形式又未免單一容易引發感官疲勞。所以,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傳承和發揚紅色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應該創辦專門的紅色文化校內自媒體,兼以用具有時代特色的音頻影像、圖文刊物,展現新時代下的紅色經典文化,營造良好的紅色感染力和學習氛圍。[2]
部分自媒體為了自身利益通過發布具有一定煽動性和號召力,并且對紅色文化進行曲解的信息,引發網上圍觀、熱議、評論,進而造成紅色英雄被抹黑、紅色歷史被扭曲,阻礙青年大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因此,我國網絡自媒體的監管急需采取積極措施進行應對。
建議進一步完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針對自媒體的主體登記、禁止使用網絡詞匯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解釋和規定,以利于營造一個綠色科學的網絡交流環境。另外建議明確文化、公安等監管部門職責,形成協同監管合力,堅決打擊自媒體行列擾亂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的現象。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加大對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宣揚反動信息等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營造安全公平、和諧穩定的網絡環境。[3]
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路徑探索是一道復雜的必修題,將自媒體的發展特點與紅色文化傳播相結合,需要適應形勢,在對自媒體平臺的利用做到多元多樣化,真正做到發揮自媒體的優勢來提高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
注釋:
[1]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2(2).
[2]周輝.用創新譜寫紅色文化傳承新篇章[J].人民論壇,2016(35):130-131.
[3]張運梅,自媒體發展態勢、監管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EB/OL].搜狐警法_搜狐網 https://www.sohu.com/a/209047881_462882 筠連公安,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