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楚玉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湖南 長沙410211
為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順應全球化的發展,城市群作為區域經濟的載體,隨著城市間聯系的日益緊密,作用越發重要。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經濟總量僅次于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圈,經濟發展的增速高于全國水平,是中國經濟穩定至關重要的調節器。大力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承東啟西的戰略作用,有利于東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有助于推動中部崛起,提升中部地區競爭力,更有利于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扭轉區域發展不均衡,促進“一帶一路”發展,有利于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將地球村聯系得更緊密。大力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有利于發揮中部地區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還可以更有效地滿足國內需求,充分調動約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
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涉及湖南、湖北、江西的31個市,范圍包括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
1.區位和交通優勢
長江中游城市群處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間位置,位于長江流域的中游,是沿海經濟向內地發展的中轉站。長江中游城市群向東承接長江三角洲,向南連接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向北承接京津冀城市圈,向西連接成渝經濟圈。
長江中游城市群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2009年底,武廣高鐵開通,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G字頭的高速動車組列車投入運營,我國高鐵建設從此進入新時代。如今,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個中心省會城市通達時間不到3小時,交通非常便捷。未來,隨著高鐵、城際鐵路、地鐵、高速公路等進一步普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聯系將更加緊密,協同、輻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長江中游城市群處于與京廣鐵路、京九鐵路、滬昆高鐵、渝長廈快速鐵路、沿江高鐵、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會處。滬昆高鐵連接了長江三角洲和東南亞,西渝高鐵、渝長廈快速鐵路連接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西安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廈門。京廣高鐵及其延伸線廣深港客運專線共同組成的京港高鐵和京九鐵路連接了京津冀城市圈(包含雄安新區)和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沿江高鐵連接了成渝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滬昆高鐵、渝長廈快速鐵路、京九鐵路、皖贛鐵路以及昌九高鐵等交通線路的日益完善,呼南高鐵、包海高鐵的建設加速了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西岸的聯系。
此外,武漢自古以來就有“九省通衢”的說法,地理位置優勢顯著。環長株潭城市群連接著長江經濟帶與珠江三角洲,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中部第一,是全球百強機場之一。
2.人才和經驗優勢
長江中游的武漢、長株潭、環鄱陽湖三個城市群擁有普通高等學校260所,在校學生人數有近300萬,為全國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資源密集區。教育體系培訓體系的完善,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產業發展進步。此外,區域內還擁有一批大型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
從產業發展角度而言,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產業為主。要尋求突破,必須要改變思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長株潭城市群在長株潭一體化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進一步拓展建設提供參考和幫助。
武漢是國內聞名的老工業基地。武漢的光電子產業有“中國光谷”之稱,以烽火通信、光迅科技、長江通信、長飛光纖及華工科技為代表的武漢“中國光谷”努力發展成為全國光電子信息產業鏈的重要研發和生產基地。
湖南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畜牧和養殖的產業大省。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遠大集團、中國中車(株洲)等大型企業也帶動了環長株潭城市群的工業發展。長沙是湖南省經濟中心,現正加快金融業發展,大力建設中部金融中心。同時,中國近半信息產業公司的高管為湘籍,發展信息產業潛力巨大、大有可為。
從各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占各省的比重來看,武漢城市圈比環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高。近幾年環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增速比較快,稍超過環鄱陽湖城市群,但仍然落后于武漢城市圈。成熟城市群不僅需要核心城市的強大,關鍵要能對區域內其他城市起到輻射作用。湖南省內各地市發展更為均衡,這也說明長株潭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相對更強,對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有借鑒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缺少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城市群的輻射效應較弱。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內部之間的產業聯系較少,關聯度不夠,合作不夠緊密深入,產業鏈較短,沒能形成互補性較強的產業鏈。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國際機場,完善航線網絡,增加運輸航線,不斷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的互聯互通和共建共商水平,增強一體化的發展支撐力。
發展特色專業和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增強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進而使高校與區域經濟發揮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作用。
制訂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讓更多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和高素質人才選擇留在家鄉就業,吸引更多的區域外的優秀人才。
2.推進空間布局和城鎮一體化
突出中心城市帶動功能,促進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創新驅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多層級聯動發展。推動省會中心城市向高端化、服務化方向發展,逐步轉移擴散部分功能、產業和生產環節,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邁進,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健全城鎮體系。
3.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協同機制
建立健全產業轉移推進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搭建示范區產業合作平臺。合理布局工業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把握各類產業發展趨勢,構建區域綠色產業聯動發展。
利用國家政策統籌協調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些利益沖突,從國家戰略出發,實現共同發展。
4.打造產業集群,推進對外開放一體化
充分發揮生態、水源、科技等優勢。推進產業又快又好發展,規?;l展先進制造業,促進家用電器、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爭取戰略性新興產業,展開區域聯動。
發揮區域優勢,聯手推進中歐班列常態化,共同打造萬里茶道經濟帶,共建境外經貿合作區,特別是可以聯合開展對外承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