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
南寧市圖書館 廣西 南寧 530031
南寧市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項目于2012年正式啟動,在“統一標識、統一平臺、統一資源、分級建設、分級管理、分散服務”的建設原則下,于2014年建成南寧市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2016年順利完成了10個四級網點的試點工作,標志著已經初步建成“以南寧市圖書館為中心館,南寧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各縣、區圖書館為區域分館,街道、鄉(鎮)圖書館為節點,社區(村)圖書室為網點,以汽車圖書館、自助借還服務站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服務體系”[1]的基本框架。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圖書共享的廣度與深度都在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底,南寧市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下稱“聯合圖書館”)實現圖書通借通還共計83 119人次。與此相比,數字資源建設仍處于各自為政、盲目建設的狀況中,技術、人才、經費等因素限制了數字資源跨域共享的進程。為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數字閱讀需求,本文通過分析聯合圖書館數字資源發展現狀,學習先進經驗,探索研究如何打破“信息孤島”,以實現聯合圖書館數字資源優化配置、共建共享、協同服務。
目前,參與聯合圖書館項目的各級公共圖書館在數字資源的館藏上差距明顯,除了南寧市圖書館、南寧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隆安縣圖書館、青秀區圖書館的電子圖書館藏超過35萬冊次以外,其他圖書館數字資源藏量較為匱乏。一般來說,圖書館資源采集主要來源于商購資源、自建資源等。商業數據庫包括超星數字圖書館、北大方正阿帕比數字圖書館等,不同圖書館有不同的采購來源,這給數字資源的整合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自建資源方面,圖書館缺規劃少標準的現象嚴重,受硬件設施、人才、經費等因素的限制,數據開發能力薄弱。在此情況下,聯合圖書館目前通過圖書館集群管理系統來提供通借通還、聯合檢索等服務,缺少適用數字資源聯合服務的應用系統。
通過虛擬專用網絡、身份認證系統等數字資源共享技術實現了異構數據庫的授權控制、互聯共享。虛擬專用網絡是一種在公用網絡上建立的專用網絡,進行加密通信,能有效保障安全。身份認證系統是用戶在使用不同資源平臺時,無需重復登錄,自動根據訪問策略對用戶進行分級響應的系統,其中較為常見的有單點登錄系統和統一用戶管理系統。2011年,當時的文化部和財政部共同推出“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該工程每年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各級圖書館搭建數字圖書館的虛擬專用網絡,同時通過統一用戶管理平臺、唯一標識符系統等解決了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實現了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共享。
將分散于各級圖書館的商購資源、自建資源在共享平臺統一展示,有利于推動資源的共享與發現利用,解決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公眾了解度低、利用率低的問題[2]。浙江公共圖書館資源門戶、廣東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珠江三角洲數字圖書館聯盟等數字資源平臺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們避免了用戶訪問多種資源需登錄多個界面的麻煩,并通過整合各類數字資源,大大提高了檢索的效率,有利于數字資源的推廣。
系統的集成程度與整個共享平臺的響應效率息息相關,整合來自兩個或更多應用的數據,涉及數據格式的轉換、數據冗余以及完整性的保持等諸多難題,云計算為圖書館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資源服務模式。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具備運行維護成本低、協同處理效率高、應用場景多等優勢,備受業界歡迎。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三期建設項目為例,在“全國中心地區和省級中心圖書館”三級保障體系的架構上,利用云計算技術和數字圖書館信息技術,全面整合和提升CALIS原有服務與國內圖書館界的資源與服務,實現“可查可得”“一個賬號,全國獲取”的服務模式。
實現各館之間數字資源的互通有無,需構建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統一平臺。當前基層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建設基礎差、館藏不足、書籍更新滯后、人才缺乏等問題,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優方案是構建基于云計算的數字資源平臺。在進行平臺建設時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通過數據關聯、資源查重等方式避免資源的盲目建設;其次,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實現數字資源服務的可視化管理,為資源結構調整、數據庫采購提供決策支撐;最后,逐步完善優化資源發現系統,減少離散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對用戶帶來的不便。當下,南寧市正大力推進建設智慧南寧“一朵云”,因此,聯合圖書館云平臺建設需充分考慮將來接入“一朵云”所需要的接口標準,避免重復建設。
在泛在知識環境下,對現有館藏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并利用信息技術發現、采集和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特色數據庫,實現數字資源的深層利用,是圖書館在激烈的信息服務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從聯合服務的運作來看,差異化、個性化的特色資源是聯合圖書館內部各館進行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的基礎。在特色數據庫建設時,要注意避免“重建設輕質量”的情況,做好聯合圖書館建設規劃,統一數據標準,并通過評價體系進行篩選。為保障資源的適用性,在實施過程中要根據用戶偏好及服務策略調整建設計劃和資源結構。
從南寧市的資源狀況上看,特色數據庫建設可以從古籍和地方文獻數字化、非物質文化等方面著手。以建設非物質文化數據庫為例,2017年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共有173項,分布在全市各縣區,在遵循統一的數據標準下,采用文本、圖像、視頻等形式展現當地非物質文化,也可以與其他成員館協作共贏、取長補短、聯合建設。
數字資源利用率低一直是公共圖書館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為此,許多圖書館推出了多樣化的服務,以期吸引更多的用戶,發揮數字資源的效用。數字資源的服務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受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因此筆者根據聯合圖書館的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種可適用的服務模式:一是PDA模式,即讀者采購驅動模式。PDA模式以用戶為中心,提供“你看書,我買單”的點單式服務,在某種程度上消弭了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二是個性化推送服務。推送服務是根據用戶偏好、地理位置等信息,主動向用戶進行即時的個性化資源推送。三是定制服務。為特定用戶,如立法機關、社會機構、企業、學校等,提供信息的二次加工、打包、定時推送等服務。四是多場景的閱讀服務,尤其是移動閱讀。隨著手機用戶的劇增,移動閱讀已成為一種接受度高、普及速度快的閱讀方式,因而在數字資源的應用場景的設定上,需重視移動閱讀。
協調與合作不僅在聯合圖書館的組織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同樣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在聯合圖書館內部,有效的協調機制能突破經費、人才、設施設備等因素的制約,集中力量完成難以單獨完成的任務。其次,通過建立數字資源聯合采購機制,發揮整合優勢,解決經費緊張和資源重復購買等問題。最后,秉承“圖書館+”的發展新理念,積極推進跨界合作,拓寬拓深數字資源服務的渠道。社會合作不應僅局限于數據加工外包,在資金籌集、平臺搭建、閱讀推廣等方面同樣可以對外尋求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多樣化的資源與服務。
各成員館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數字資源利用率低、資源嚴重浪費等問題,為此,聯合圖書館要加大對數字資源的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的讀者知道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存在。如通過集中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基層館員對數字資源的認識,提升館員數字素養,著力推進數字資源閱讀推廣人才隊伍的建設;深化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建立數字資源共享空間,營造數字閱讀的良好氛圍;利用科普數據庫、虛擬現實設備等,基于讀者需求開展多樣化的體驗式閱讀推廣活動,引導讀者使用數字資源。
綜上所述,為了打破館際壁壘,促進數字閱讀服務均等化和資源利用的邊際效益最大化,可以通過建設基于云計算的資源整合服務平臺,挖掘建設特色數據庫,以讀者為中心創新服務方式,強化館際協作,鼓勵社會參與,并拓寬宣傳推廣渠道,使聯合圖書館數字資源聯合服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