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本文以“彝族”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采用構造周抽樣法,在2017年上、下半年中各抽取一周作為樣本。
將總體按時間分段,在不同時間段里抽樣。以上半年為例,上半年一共有26周,將前24周平均分給星期一至星期六,將最后兩周分給星期日,最后選取1月16日(星期一)、2月14日(星期二)、3月22日(星期三)、4月6日(星期四)、5月12日(星期五)、6月10日(星期六)、6月18日(星期日)為一個構造周。下半年有27周,將前三周分給星期日,后24周平均分給星期一至星期六,依例抽取7月9日(星期日)、7月24日(星期一)、8月29日(星期二)、10月11日(星期三)、10月26日(星期四)、12月1日(星期五)、12月23日(星期六)為第二個構造周。
最終得到可用于分析的公眾號內容樣本63條,從推送形式、推送內容、文章來源3個方面進行研究。
1.推送形式。通過spss統計發現,“彝族”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容推送形式主要以混合形式為主,即混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式進行內容推送,“文字+圖片”是最常見的形式,在研究樣本中一共出現了34次。其他的混合推送形式還有:“圖片+視頻”1次,“文字+圖片+視頻”2次,“圖片+音頻”1次,“文字+圖片+音頻”2次。此外,“彝族”微信公眾平臺還有單一形式的內容推送,其中以文字為單一形式推送的內容出現的次數最多,一共出現了12次,另外還有以圖片、視頻和鏈接為單一形式的內容,分別出現了3次、6次和1次。
2.推送內容。通過對研究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彝族”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內容以文化為主,即彝族文化,一共出現了28次。此外還有人物、活動、宣傳和娛樂等內容,其中人物出現了12次,活動出現了11次,宣傳和娛樂分別出現了11次和1次。人物出現的類型比較復雜,有老師、歌手、軍人、繡娘等。文化的類型也比較復雜,包括風俗習慣、服飾工藝、音樂、微電影、舞臺劇等。宣傳有旅游宣傳、禁毒宣傳、彝語學習宣傳、招聘廣告等,其中對于彝語學習和招聘廣告的宣傳較多,各出現了3次。
3.文章來源。統計分析發現,在63個研究樣本中一共有31種文章來源,類型多種多樣,總體可以分為兩種,即來源于彝族相關媒體或其他媒體,其中來源于彝族相關媒體的樣本有30個,包括中國彝語、彝新網、彝族社區、彝族微信平臺等,而來源于“彝族”微信平臺本身的內容有15個。來源于其他媒體的內容有33個,媒體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大的媒體有新浪娛樂、新浪四川、騰訊視頻、四川新聞網、鳳凰網四川綜合等,小的媒體則有畢節日報、甘洛廣播電視臺、羅婺部等。
從內容推送的形式來看,“彝族”公眾平臺的推送形式還不夠成熟,較為古板且單一。“文字+圖片”是最常見的形式,而對音頻、鏈接、動圖、表圖等較為流行且成熟的形式的運用度很低。此外,“彝族”公眾平臺的內容推送還存在很多單一的形式,如只有文字的內容、只有圖片的內容等。內容排版也不夠簡潔,在文章開頭和末尾的“關注”提示和“閱讀原文”提示占的篇幅比較大,且用了大紅色的底色以突出,過于喧賓奪主而分散讀者的注意力。
“彝族”公眾平臺推送的內容分布較不均勻,且存在一些重復內容和無用內容。內容不均衡的表現在于,彝族文化在推送內容中所占的比例較高,但其他類型內容的比例則較低。比如樣本中有28個內容涉及了彝族文化,但娛樂內容只出現了1個。此外,平均每天推送的6條內容中都必然包含著2條重復的宣傳信息,其中一條為“中國彝族第一大網絡互動社區歡迎您”,另一條為“中國彝族最有影響力的交友平臺歡迎您”。這些重復的信息并沒有推送的必要性,但每次都出現,不僅侵占內容,而且容易引起受眾的逆反心理。
從對文章來源的統計分析來看,“彝族”公眾平臺的大多數內容都來源于其他媒體,自身原創的內容較少。在63個研究樣本中,只有15個內容來自于“彝族”微信平臺本身,還有11個內容來源于與“彝族”公眾平臺相關的彝族社區和彝新網,而其他的37個內容全部來源于其他媒體。可見,相對于原創內容來說,“彝族”公眾平臺的“拿來”內容更多,且部分內容是“完全拿來”。一個公眾號要想做出特色,且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創內容是不可少的。顯然,“彝族”公眾平臺還不具有這個條件。
內容的推送形式及排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公眾號的形象,也代表著一個公眾號的成熟度。“彝族”公眾平臺要想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首先要創新內容的推送形式和排版。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一代,不僅具有成熟的互聯網認知,對微信公眾號內容也有一定的見解。所以,“彝族”公眾平臺應積極吸納大學生新興人才,特別是各個大學的彝族大學生,為公眾平臺注入新鮮血液,打造更多的推送形式,增加動圖、H5等推送形式,同時內容排版要簡潔,簡化標識性內容,讓“彝族”公眾平臺的內容形象更加成熟、更加賞心悅目。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人數眾多且分布廣泛,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彝族”公眾平臺作為一個定位于彝族全民族的公眾號,其內容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個地方,而應該綜合包括四省(區),且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均衡。故“彝族”公眾平臺應該與四省(區)中彝族聚居地區的地方民族媒體、地方民族報紙、地方民族廣播電視等進行合作,從中選擇推送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從而實現內容的均衡化和特色化。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無用內容的拼章湊數,去除無用內容,提高內容質量。
編輯人員是公眾平臺內容的把關者,是公眾平臺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口,所以提高編輯人員的素養,是“彝族”公眾平臺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首先,編輯人員需要根據內容的數據,分析受眾對內容的閱讀偏好,并在此基礎上推送受眾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提高內容的閱讀數據。其次,編輯人員需跟隨潮流,不斷學習優秀微信平臺的內容排版方式與內容推送形式,與時俱進,創新內容形象。最后,編輯人員作為“彝族”公眾平臺內容推送的把關口,需要對內容質量進行嚴格的把關,推送高質量內容,去除無用內容,不低俗,不嘩眾取寵,多推送原創內容。
少數民族公眾平臺是各個少數民族獲取信息的一個新興平臺,在新媒體的普及下,逐漸變成少數民族受眾獲取內容和增強歸屬感的重要平臺,所以具有很大的存在價值。但就目前來看,少數民族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推送形式古板、內容質量低下、受眾基數不足等。但同時,少數民族微信公眾平臺也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很多的發展機會,只要抓住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人數的眾多性這兩大特點,結合少數民族特性對公眾平臺進行深度的編輯與改版,改善公眾平臺的內容,必然能吸引更多的受眾,提高公眾平臺的影響力,逐步讓少數民族公眾平臺成為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