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蔚
自從有了互聯網,所有人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每到開學季、節假日,新華書店里總是門庭若市、人山人海,家長為孩子選購圖書的場景堪稱別樣的風景。可如今,書店門口不管何時都是門可羅雀。
相反,打開電商網站,滿屏都是“全場五折”“滿200減100”之類的標語。對消費者而言,這樣的優惠力度已經司空見慣。優惠活動頻率越來越高,周期越來越長,優惠強度有增無減,花樣層出不窮,甚至平臺還會贈送疊加優惠券,讓消費者享受折上折優惠。電商的促銷大戰,為每個平臺帶來不斷增長的銷售數據。2016年,當當圖書銷售碼洋近140億元,年銷售1萬冊以上圖書4967種。到了2017年,當當的交易規模突破400億元,銷售11.89億冊圖書,銷售額增長126%。
電商平臺追逐數據的增長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供應商的出版社則面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通過參加促銷活動,對銷售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增加消費者對出版社的認知,為新書或者暢銷書圖書打榜。電商平臺的累計銷量以及榜單對消費行為影響廣泛。另一方面,因為促銷活動的折扣力度過大,導致出版社的費用增多,利潤空間被大幅度擠占,某些書為了達到高銷售量的目的,給出了超低的折扣,銷售得越多虧得越多。另外,不少電商都會有返點要求,出版社不能自由策劃促銷活動,只能被動地參加電商促銷活動。如果活動的頻率過多,出版社為跟上電商平臺的節奏只能疲于奔命。
除此之外,電商平臺促銷大戰,還有兩大弊端:其一,使消費者養成了不打折不購買的消費習慣,減少了平日的銷售量。消費者一旦享受過低折扣的優惠,那么其便會產生固定的思維,唯有到了促銷活動期,才產生購買行為,而且折扣如果不夠低,也不會購買。其二,電商平臺折扣越大,對新華書店等地面店的影響越大。電商平臺的消費者和銷售額增加勢必擠壓地面店的銷售額,促銷活動越多,折扣力度越大,消費者在地面店的購買行為隨之減少。
盡管明知參加促銷有諸多的弊端,出版社面對電商促銷大戰喜憂參半,但卻沒有出版社敢于放棄電商平臺,畢竟網絡銷售的比重逐年增加,甚至帶動一些出版社的碼洋大幅增加。從2014年開始,少兒圖書市場就以年均兩位數的數值在增長,而造就這高速增長的一個很大的因素便是網絡銷售。2015年,少兒零售圖書市場上,網絡銷售首超實體店銷售。2017年,網店與實體店的銷售差距進一步拉大。
隨著電商促銷價格大戰愈演愈烈,出版社更加意識到,做大做強自營網店是在價格大戰中爭取主動權和自主權的良策之一。在“2018天貓圖書峰會”上,天貓圖書負責人張煒透露,天貓已形成一個由3000多家民營圖書經銷商、300多家國內外出版社等組成的生態體系。回到兩年前,天貓上的出版社僅有100余家,不得不說出版社開辦自營網店已是大勢所趨。有遠見的出版社,早已未雨綢繆,2012年淘寶商城正式更名為“天貓”之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等名社就紛紛入駐。2014年的“雙11”,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天貓旗艦店實現銷售碼洋552萬,連續兩年蟬聯天貓平臺“雙11”少兒類排名第一、出版社排名第一。其他電商平臺,如當當、京東、亞馬遜等累計銷售碼洋超過500萬。天貓自營旗艦店與各大電商平臺可謂平分秋色。到了2017年“雙11”期間,該社電商銷售再創新高,銷售碼洋達6800萬,其中“雙11”當天銷售3500萬,連續5年在全國少兒社旗艦店中銷售排名第一。
不難發現,如果出版社大力發展自營網店,便不會被其他電商平臺“牽著鼻子走”,甚至能夠通過自營網店調節整個網絡銷售,成為網絡銷售的品牌標桿和價格標桿。反之,如果自營網店空缺,或者實力不足,那么難免會受制于各大電商,不利于自身長遠發展。當然,一家出版社要想做大做強自營網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配備相應的人員,與其他電商密切溝通,處理好其中的利益關系,做好網絡整體營銷,例如定制適合網絡銷售的圖書產品,根據不同年齡段讀者需求推出不同的書單,開展直播分享活動助力網絡銷售,等等。
立足自營網店的同時,出版社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選擇參加一些促銷活動。例如“200減100”以及“五折封頂”成為當當的常規促銷。如果出版社全部參加,那么其中的促銷費用自然水漲船高。而且參加促銷活動可以價保形式參加,也可全額自行承擔滿減金額。一方面保證出版社的促銷費用不至于過高,又可享受一定的促銷活動紅利。但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出版社為了沖銷量,不惜自行承擔滿減金額。有些出版社以三到四折發貨,利潤幾乎少得可憐,而促銷費卻高達幾百萬。
筆者以為,在鞏固網店銷售規模和排名的情況下,出版社最好控制促銷費用,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各大網站免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每個網站的促銷活動和返點的計算方式都是有規律的,網站活動所帶來的銷售額數據也是有理有據的,出版社如能理性分析其中的各項數據,計算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就不至于盲目參加促銷活動最后得不償失。畢竟低折扣促銷的思路是狹隘而短淺的,唯有做好出版社的圖書產品,打造獨一無二的精品圖書和暢銷書才是立社之本。比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的《不一樣的卡梅拉》、安少社的《小豬佩奇》、川少社的《米小圈上學記》、明天社的《馬小跳系列》等都是各大電商平臺榜單上的暢銷書,銷售碼洋均超過億元。手握暢銷書,出版社在電商之間的話語權也更大。另外,出版社要做好網站基礎工作,完善產品的信息、呈現方式、倉儲物流等一系列工作,也是良性發展的長久之策。
雖然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實體書店的日子舉步維艱,但是線下銷售依舊占據了圖書銷售的半壁江山。出版社一方面與電商“你儂我儂”,一方面也應該不忘實體書店。現如今,很多實體書店都在轉型,開辟手機銷售、咖啡、文創產品多元化經營,但是圖書依舊是書店的主營產品。出版社在書店的營銷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下營銷活動,對圖書的銷售還是大有裨益的。以童趣為例,童趣幾乎每周周末都會在北京圖書大廈辦2-3場活動。雖然有些活動現場成交量并不大,與網店的節假日促銷的銷售量相比相形見絀,但是線下活動是很好的宣傳手段。有些活動即使結束了,對圖書的銷售仍然能起到持續拉動作用;出版社也通過線下活動的開展,在網絡平臺、媒體平臺提高了圖書產品的曝光率,對打造品牌影響力大有裨益。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圍繞該社億元暢銷書《大中華尋寶記》,開展了20余場暑期全國巡回活動。根據開卷和當當的銷售數據統計,實體店監控銷售數量為14.66萬冊,同比增長32.43%;網店監控銷售數量為93.95萬冊,同比增長94.07%。可見,現場活動的影響力可覆蓋線下、線上。除了線下活動,近年來很多新華書店也在天貓開辦了自營店,而且在網上發展迅猛,彌補了地面店銷售下降的部分。出版社對這些新華書店的線上渠道應該給予充分的支持,借此打通線上線下銷售。
面對電商的促銷大戰,出版社還可以開辟更多新的渠道,比如從母嬰產品專營店、母嬰類APP、小程序等入手,根據不同的圖書內容和主角形象,找到適合的新渠道進行圖書產品定制生產、按需生產。另外,近年來日益火爆的付費課程、視頻營銷等也不失為未來的銷售增長點。不過,在具體開展過程中,也存在出版社實力不足、經費不足、人員思維跟不上潮流等制約因素。但在電商促銷活動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而來的當下,唯有線下銷售穩扎穩打、努力做大做強自營網店、量力而為參加電商促銷活動,才能讓出版社在網絡銷售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