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秋榮 高希文(紅河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柬埔寨是東南亞地區的文明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舞蹈是深受柬埔寨人民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柬埔寨舞蹈已經有千年的歷史,是宮廷典禮、宗教儀式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柬埔寨吳哥王朝時期,柬埔寨的文化、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皇宮和寺廟中蓄養了大批的舞者和樂師在各類皇室典禮和宗教活動表演,地位十分尊貴,這種對舞者的尊重一直延續到現代。柬埔寨仙女舞又稱天女舞,以其優美、典雅、含蓄的舞姿被世人喜愛,舞蹈的動作語言把柬埔寨人的的觀念、信仰、精神自然地整合成柬埔寨獨特的形態語言,如今是柬埔寨節日慶典、宗教儀式、國宴晚會等活動的固定節目,也是柬埔寨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蹈。
古代仙女舞的產生于扶南時期,但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現在在吳哥窟和柬埔寨各地大小寺廟的墻壁上都能看到雕刻精美的仙女佩戴著金色頭飾身著長裙翩翩起舞的倩影,可以推斷,仙女舞是柬埔寨最古老的舞蹈之一。吳哥窟里,仙女起舞的形象多出現在一些恢宏的歷史或戰爭題材的大中型浮雕壁畫中,石壁上的仙女舞者多成群出現,腿部動作較為單一,手部動作多為“拈花狀”,舞姿體態非常舒展,身體多呈豎立或懸空騰飛狀。
現代的仙女舞是由柬埔寨西哈努克國王的女兒帕花黛維公主編排,并于1960年公主親自擔任領舞,首次公開演出。舞蹈一經公映,在柬埔寨國內外都引起巨大反響。帕花黛維公主創作仙女舞的靈感來源于她到一所小學參觀時,看到同學們根據吳哥窟壁畫上仙女的形象用紙張制作成同樣的頭飾,為藝術節活動做準備,公主受此啟發創作了享譽國內外柬埔寨現代仙女舞。
柬埔寨仙女舞的表演者需黑發及肩,表演時兩耳邊各編三條辮子,佩戴及肩的耳墜,頭戴三塔型金冠(約25——30厘米),頸戴寬項鏈,胸前兩條金鏈交叉連接腰帶,腰帶上掛有雕刻精美的金墜。手腕和腳腕都佩戴粗細不等的手環和腳環,此外,手腕上還需佩戴一串佛珠。古代的柬埔寨仙女舞表演者是不作上衣的,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現代仙女舞表演者演出時穿作和肌膚融為一體的膚色緊身上衣。仙女舞傳統裙子為金絲魚尾裙,也可以穿筒裙,如筒裙結扣掖在左腰間,裙長到腳環處;如筒裙結扣掖在右腰間,則裙長及地。
仙女舞表演時完全赤腳,舞蹈動作柔軟且緩慢,每一個節拍臀部都配合腰部輕盈緩慢的扭動,下身半蹲,隨著音樂做有韻律的輕移蓮步,姿態婀娜多姿,宛如吳哥窟壁畫上的仙女雕像一般。在舞蹈過程中,其手部動作變化萬千,每個手勢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柬埔寨仙女舞的舞蹈手勢來源于生活,仙女手上所持的花代表著自然。舞蹈的整套基本手勢意義為“開花結果”,也蘊含著萬物重生的意思。主手勢為四個手指彎曲如葉子般形狀的動作;食指和中指努力地翹起,代表長出新枝;五個手指分開代表花朵盛開,因為手指分開像一朵花的花瓣;中指和大拇指彎下合在一起表示果實成熟,它們彼此分開表示果實成熟。舞蹈動作跟隨平緩的節奏表達人物的痛苦、喜悅、憤怒、疑惑等各種復雜的內心活動,如:害羞時,用單手遮擋臉頰,但如果用手遮蓋在眼睛上,意為“哭”,哭代表痛苦,因此人們遮蓋起來不讓其他人看到。
仙女舞舞蹈演員在表演時穿著金絲綢緞裙子,頭戴塔型金冠,佩戴大小不一的各類金飾裝扮成佛像雕塑的模樣,這些形象都直接取材于吳哥壁畫。表演過程中,雙腳赤裸進行表演,舞蹈步伐下蹲、輕盈、步步生蓮,上身有節奏的輕輕搖曳,手勢充滿了“重生”的意義,利用舞姿對宗教思想進行詮釋,其宗教色彩極其濃郁。
任何藝術形式都根植于一定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中,柬埔寨仙女舞也不例外,仙女舞從演員選角、演出服飾、舞蹈動作都最大限度的遵照吳哥窟佛雕壁畫中的原型,有獨特的高棉式審美體系,保留了本國民族特色。仙女看似表情平靜,但眼神堅定自然,舞步輕盈,但落腳有力,舞蹈手勢代表萬物重生的意思,是原始母系社會的文化遺痕,也是柬埔寨女性性格、心態、精神的重要體現。民族性使柬埔寨仙女舞具有鮮明的特征,正是這種民族特征使其充滿旺盛生命力,深受柬埔寨國內外人民的喜愛。
柬埔寨仙女舞作為柬埔寨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手部動作柔韌綿軟,身體動律細膩而豐富,舞蹈程式嚴謹、雕塑感強,表情端莊,舞姿典雅,靜中有動,動中見靜,顯示出內在含蓄的東方美。研究柬埔寨舞蹈藝術,從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對柬埔寨宗教文化的本質進行探究,對于學習柬埔寨民俗藝術,以及傳播柬埔寨的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