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微微
20年前,市場上流行一種老板杯,這種杯子由雙層不銹鋼沖制而成,別具一格的造型、亮晶晶的外表、密封的性能,讓看慣了玻璃杯、瓷杯或塑料杯的人大開眼界。
買老板杯的人都是老板嗎?當然不全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針對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老板”滿天飛的情況推出老板杯,實在是令人拍板叫絕的創意。
老板杯的出現也給了發明創造者一個啟示:關注社會不同職業的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新產品,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發明方法。事實上,有人早就運用這種方法——職業差異法發明了不少產品呢。
有人專門為司機發明了一種取暖器,即御寒“電馬甲”。司機出車在外,易感風寒,為他們開發設計獨特的“電馬甲”,實在太有必要了。
這種電馬甲采用家用電熱褥原理,外形酷似馬甲,通過導線連通汽車蓄電池,高低檔調節開關由5個銅扣替代。司機將它穿在身上,扣上全部銅扣,10分鐘內它就能升溫至20℃,20分鐘后可升至30℃,御寒效果非常好。而且,溫度的高低可根據需要調節,調節方法極其簡單,只需要解開或扣上一個或數個銅扣,解開即調低溫度,扣上即調高溫度。
如果你關心在煤礦礦井勞作的工人,那么可以考慮為他們開發專用的洗滌用品。不同于其他行業的工人,他們常年接觸煤粉,手掌很難用普通的洗滌用品洗凈。迫不得已,他們經常用尼龍絲搓洗手掌,因此皮膚粗糙、發粘、瘙癢。此外,井下潮濕的環境也極易使人患上皮膚病。有沒有特別適合煤礦礦工使用的“礦工洗滌用品”呢?大家可以動動腦筋哦。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發明創造領域,三百六十行,依據行業或職業差異可以發現很多創意,提出不少新產品概念,但是真正將創意和概念變為有新穎性、創造性的實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以司機為職業變量,你會想出若干適合司機的新產品概念。如果你對“司機保溫杯”感興趣,想實現這一發明創造,那就得仔細考慮以下技術性問題:根據司機的職業特點,保溫杯需要具備哪些特別的功能?司機保溫杯在結構設計上有何特點?
如果你回答不出上述問題,也不去調查分析,就無法開發設計出真正的司機保溫杯。將普通家用保溫杯換上一個新標簽,這或許是一種推銷點子,但決不是職業差異法的應用成果。
因此,運用職業差異法的創新要點在于分析不同職業的職業環境、職業心理、職業特征和職業潛在需求,只有捕捉到了鮮為人知的職業特點和職業差異,并能設計出有別于其他行業或大眾消費的東西的產品方案,才有可能實現發明創造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職業差異來開發產品,并不是根據某一個職員的愛好來投其所需,而是依據職業群體。職業群體指具有某種職業特征的人集合起來的群體,他們的共同思想、態度傾向和需求欲望能形成一定的消費導向。
作為職業群體的成員,他們總有一種歸屬心理,并以能顯示職業特征而感到心理上的滿足。例如,鐵路工人穿鐵路制服,公安人員穿公安制服,他們都有一種融入大群體的安全感和榮譽感。
具有職業特征的商品極易在本職業領域內流行開來,因為職業群體效應會對消費心理產生影響,如個人無條件地認同大多數人、相互模仿消費偏好、相互提醒在消費傾向上的趨同性。比如一個礦工購買了礦工浴液后,告訴其他礦工產品不錯,其他礦工也會認可這種產品。
隨著電子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普遍應用,電腦程序員已成為一種職業,你運用職業差異法能給他們設計出什么創意新品呢?假如要開發設計一種程序員座椅,應該怎樣設計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