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茜(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它涉及到文化、社會、經濟、市場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藝術設計是以功能效用與宜人性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段,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構想籌劃,使之轉化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態、人機關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實用品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設計之所謂特殊,是因為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有實用價值。藝術設計的服務對象,一方面是物質的產品,一方面是使用或接觸產品的人。比如書籍裝幀,首先是為書籍而設計的,而后才是供書籍的讀者閱讀與欣賞的。這就需要藝術設計,一方面要從產品的具體實際出發,一方面要從人的主觀需要出發。而產品本身同有關的藝術設計一樣都是為表現形態有所不同,由此決定著藝術設計原則。
而本文的主要探討對象當代藝術設計,原是指西方20世紀60年代以后,主要用視覺藝術形式表現的藝術活動的泛稱。在開放的時代,藝術設計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追求差異、個性、特色的多元化。經濟上如此,文化上更是如此。當代藝術設計并不缺乏技巧的表現,尤為缺乏的應該是思想。設計師的創造沖動,不僅表現在有明晰意象和目標的顯意識層次上,而且還隱含在他的深層心理,即潛意識中,一個完美的藝術設計作品應該是設計者內心精神的圓滿表達。
我國當代的藝術設計面臨著兩大問題,一個是縱向的繼承與創新,一個是橫向的開放與借鑒。縱向的、自身的傳承與橫向的、向外的借鑒使我國當代的藝術設計處在一個新的坐標點上,這就是當代氣派和中國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的日益開放以及文化傳播和信息交流發達,中國當代藝術設計也因各種藝術觀念的認識和理解的不同而越來越多元化。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應該更多傳承這種文化,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西方文化中的藝術設計形式。
設計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市場而存在,有需求才有設計。設計是為滿足人的某種需求而進行的,設計的目的就是解決需求、解決問題。因此藝術設計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務性,而在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中,當代藝術設計更應注重人的需求,體現設計的服務性。人性化的設計觀要求在“以人為本”的思路指導下,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能讓功能復雜的產品具備簡單易懂的可操作性和明晰的語義傳達,以一種有親和力的姿態面向消費者,使設計適應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使用習慣,提高設計在使用中的便利性和宜人性。
當代藝術設計對生活方式的一種創造性的改造,打破傳統的設計規則,勇于創新,為了給人類提供一種新的生活的可能,不論是在商業活動中的信息傳達里的應用,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方式中的應用,當代藝術設計旨在讓人類獲得各種更有價值,更有品質的生存形式。讓生活更加簡單、舒適、自然、效率——這是藝術設計的終極目的。在經濟繁榮的今天,人們開始對新穎別致、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具有時尚特點的個性化設計感興趣,渴望用所擁有的東西來表現自己的個性和品位。從藝術美學角度來講,個性化設計就是一種創新性。沒有創新性的設計就沒有個性美的產品。
設計本身就是科學和藝術的適應與統合,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生成了越來越多的交叉藝術設計學科,如人機工程、交互設計等。在設計、藝術和科學三者界限的漸趨消弭,一個是后現代主義消解二元對立的哲學背景。在后現代主義情境下,理性被否定,提倡感性和人情味的復歸,主體和客體都被解構指向虛無,設計與藝術的理性區分也漸趨模糊。
從工業革命開始,從藝術學科逐漸分類出設計一類以后,藝術設計中就存在著共性。在整個當代藝術設計的大家族里,藝術設計各門類也存在著普遍的共同點,但同時也存在著各自的個性和特色。共性表現為不同藝術設計學科之間有相互貫通的地方,個性則是不同藝術設計學科之間的差異和獨具一格。而從創作者來看,不同的藝術家由于出身、所受教育以及先天條件的差異,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當代藝術設計多元化的發展,為不同設計師的差異化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條件。
設計者的個性化表達離不開大眾,離不開大眾的社會生活環境,獨具一格的設計者造就了當代藝術設計的個性。當代藝術設計的個性化是建立在生活實踐基礎上的審美認識活動,它是主體創造意象、營造藝術境界的一種創造性的過程。
當代藝術設計的共性則主要表現在表現手法上。為了滿足大眾化的審美需求,使設計作品能夠吸引更多觀者的眼球,當代藝術設計大都是在采用相同的技術、方法、設計手段等的情況下完成的,設計為了實現大眾的人性化要求提供了從內核到外層的廣泛平臺,超越了過去所局限的人與物的關系認識,向實踐、空間、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的統一性發展,從而形成了設計的普遍性,從而使大眾化、共性化設計達到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
在引領時代潮流的當代藝術設計中,共性與個性共存,互相依賴。為了更好的設計出令人滿意的作品,設計者就必須更好的貼近生活,更好的了解消費者心理,從而才會把自己的個性化的設計思路、設計方案采用共的、現代化的、前衛的設計方法表現出來。個性的根須伸向共性的土壤,不斷汲取自然真理的養分,從而繁茂了自身的枝葉。當個性的枝葉掉落之時,便又回到共性的土壤中成為新的養分。共性的土壤因為個性的融入而變得活力煥發,新生的個性樹苗因為嶄新的沃土而變得生機勃勃,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這種不斷由個性到共性,由共性到個性的不斷變化中,設計師應設計出具有個性特征的作品,使之永遠有創新、有個性、有競爭優勢。準確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是把握當代藝術設計的關鍵所在。設計時,要兼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不能偏失任何一方,既不能離開對共性美的追求,也不能忽視對個性美的創造,二者只有和諧共生形成美的統一體,才能互惠、共鳴構成美的意境。這種共性與個性的相互交融的設計理念已經成為當代藝術設計的重要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