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瀟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大數據時代對美術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不僅為學生獲得更加形象的視覺效果和更為全面的美術素養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也使教師的教學思考、教學方式和教學設計開辟了與眾不同的道路。在當前這個大數據時代,數字化促進著人們的交往、娛樂和工作,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在廣泛的被大數據影響著,例如,微信、新浪微博、貼吧、知乎的使用等。在美術教育中,新生的數字媒介取代傳統的電子媒介,使得教育體驗的過程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轉變了我們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升了我們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的格局,順應了核心素養下“讀圖”時代的發展。
正如《為生活而藝術》一書中講到:“從最廣泛和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講,科技僅僅是對我們自身功能的延伸和擴展,例如,使用鏟子和鉗子是對雙手功能的擴展,使用望遠鏡是對眼睛功能的延伸,使用雷達是對耳朵功能的拓展,等等。在美術教育中,技術無處不在,我們使用一大塊炭條在粗糙的棕色紙上畫一條線,或是使用數碼相機和電腦程序,都是技術的表現。” 在美術教育中,技術的應用隨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從傳統的電子媒介轉變為新生的數字媒介,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激發了教師上課的熱情,豐富了美術課堂的資源。
之所以稱是“舊”技術,是因為過去以至于現在仍然存在的一個問題——美術教師所依賴的教學工具局限于紙質媒介以及傳統的電子媒介。紙質媒介,顧名思義就是依賴于課本上所傳播的知識;傳統的電子媒介,意在表明通過電視電腦所獲取大量的學習資源,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評論或者模仿的層面。在信息全球化飛速發展的今天,獲取信息已不再是奢侈,而如何分門別類的處理信息才是當下的突破點。傳統美術教育的定位、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美術的生存空間與審美方式都因為“新”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學生對美術素養的更高追求也使“舊”技術顯得力不從心。放在美術教育中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現有的資源,使學生易于接受也是美術學科新的突破點。
之所以稱是“新”技術,是因為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大數據帶來的是新的傳播方式,新的認知方式,新的溝通方式,而美術課堂所做出的改變——學生成為資源的收集者,整合者,傳播者。在大數據時代下,高質量的美術課程與教學越來越廣泛的將媒體應用與美術知識技能合二為一。大數據時代的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各類數字媒介,通過新生的技術潛移默化的接受著新的知識,同學之間合作,將大家所知道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各類新媒介在課堂上展現,教師在教學中也積極運用各類軟件,通過各種網絡渠道開創美術教育的新局面。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處于大數據時代下的學生們很少在數碼相機、計算機軟件等方面遇到瓶頸,他們充滿興趣地投入到美術創作之中,美術素養與媒體素養以及綜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演示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書本與實踐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各種原理、法則的正確性。傳統的演示法教師更多的是帶著繁瑣的材料走進美術課堂,通過演示的方法講述顏色是如何調配,此種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一套死的表現方法,從而抵消和壓抑了人直覺的認識作用。目前,一個新的藝術學習領域——新媒體藝術,應運而生。借助于新技術,新的數字媒介,教師可以通過媒體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體驗新媒體在藝術表現活動中的獨特魅力,使學生理解美術語言,改變死板的繁瑣的教學方法,使之轉變為現代的新穎的教學方式。根據每節課的需要。用“活”演示法,不僅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教學情境的創設離不開跨學科的幫助,最常見的是將音樂融入美術課堂,在課堂的導入中,很多教師善于用一段視頻,一段音樂來創設所需的情境,營造或悲涼或歡快的氛圍,有利于誘發學生豐富的情緒,喚起學生真實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010年,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系本科生在教育實習期間,以“變廢為寶” 課程為基礎,著重用“動”營造氛圍,開發了幫助學生予舊于新的有效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需要思考,要發揮教師的創造力,當下許多年輕的美術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美術知識,不斷更新各類數字媒介的應用,不僅真正實現手“動”起來,而且使美術課堂的氛圍也“動”起來,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教學難點的解決一直是美術教師難以突破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將難點以趣味的形式呈現,恰當的加以運用新技術,比如將教學難點轉化為有趣的定格動畫,或是我們生活中有意思的片段,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并茂,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使得原來較難講清楚的問題變得簡單,這樣就能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破難點,減輕了學生的學習美術的負擔,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激發了學生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除此之外,在學生藝術創作的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換換環境來教美術,而不一定讓孩子僅僅在教室這個單一的環境中創作。教師可以引導性的,讓他們自發地組織、設計、分工、討論,可以在音樂室、實驗室、操場上、校園里,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鄉間或小溪邊,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尋找美術、參與美術活動,讓學生走進美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享受美術的快樂,表達個人的情智,獲得審美體驗。
引用尹少淳教授《談美術教育》一書中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結構關系圖來闡述,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專擅,是美術學科所獨有。大數據時代,信息豐富且更迭速度之快,意味著對于學生視覺形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順應“讀圖”時代的發展,圖像識讀不僅僅停滯在看見的層面,更多的是如何用“精”它,這里的用“精”意在表明識讀層面。提起圖像識讀,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但眼見未必為實,真正需要學生做到的是如何甄別,如何分析,如何應用。2011年,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錢初熹發起以中小學生為策劃團隊,展映并評選他們自己創作的動畫,使每名學生“精”讀自己的作品,挺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巧用新技術所產生大量的圖像,激發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識讀思考,讓圖像不再是滿足一時的視覺享受,而是識讀之后更多的反思。
正如約翰遜所說,“我們必須學會為虛擬的合作空間擴展我們的手工能力”。最關鍵的問題是當我們擴展自身和網絡空間之間的關系時,不要忽視我們同當下身邊的現實的聯系。大數據時代中美術教育新技術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不管數字媒介的使用多么的先進,多么的便利,它也只是一個教學的工具,它可不能代替我們的手工勞動,我們應該辯證地對待新技術,巧妙地利用新技術,它雖然僅僅作為我們教學環境的一部分,但是也需要我們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儲備,需要我們不斷地開發新的課程資源,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