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媚(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兒童美術教育在育人的方向上,能有效促進兒童人格的形成和心智的發展,對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兒童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法教育,不是培養美術家,而是培養兒童美術能力同時促進兒童健全的發展。因此,兒童繪畫教育要重視科學性,關注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繪畫心理。
對于兒童繪畫的研究有一系列成果。在傳統的兒童繪畫中,較為重視的是繪畫的表現形式,如形態、畫法、圖形等等。在兒童繪畫的研究過程中,早期有學者針對兒童的夸張畫法進行研究;針對兒童畫的空間組織特點進行研究;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繪畫的特點的進行研究,后期學者針對兒童的繪畫作品獲取信息的角度不同進行研究。但總體來說都是在研究兒童繪畫的圖形表現。著名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認為兒童繪畫是心理與智力發展的反應,繪畫隨著智力和認知而改變。根據兒童每一發展階段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指導兒童繪畫的關鍵。
羅恩菲德認為幼兒早期的涂鴉跟早期的運動經驗有關。從2歲開始隨意涂鴉,因其不能控制肌肉的動作,涂鴉的結果是未經控制的結果。當幼兒開始重復動作并發現能用視覺來控制時,會下意識地涂畫,形成控制肌肉的經驗。到4歲時,幼兒開始想要在涂鴉中敘述一些東西,但他仍然無法執行,當他能建立起與所表現的事物輕微的聯系時,將表現出極大的心理滿足感。兒童在4-7歲的階段創造有意義的形體,建立起個人的表現方式;在7-9歲時能把人與環境聯系,進行樣式化表現,將樣式化的幾何符號運用到空間、物體和人的形體表現上。這是一次從無意識的繪畫到有意思繪畫的突破,兒童開始意識到他與環境之間的關聯。當兒童9-11歲時,開始嘗試把實際所見變成繪畫表達,他們關注寫實的表現形式。樣式化的幾何符號已經無法滿足他們迫切希望將視覺觀察到的物體差別化的特征表達出來的愿望。這時教師必須防止兒童進行照相式的模仿。11-13歲時,兒童已經有足夠的智慧來解決困難,會分化成兩種不同的類型。他們有的喜愛視覺刺激的表現,有的喜歡主觀經驗的表現,教師要區別對待。
兒童有模仿的天性,比如語言的模仿,動作的模仿。但如果繪畫教學僅僅停留在模仿的層面,就失去了育人的意義。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兒童參與課外活動,觀察周圍的動態、靜態的事物,讓兒童在觀察中模仿。比如在上《熱情的向日葵》這節課,引導學生到花圃觀察向日葵的狀態:花苞、半開、全開,可以通過摸一摸、聞一聞去體驗。再把你認為熱情的狀態描繪下來,引導學生思考:你想表達的是向日葵本身熱情還是周圍的環境存托出了它的熱情。
在學習繪畫時,要表達自己的內心,教師應根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教授適合學生年齡的繪畫知識。比如線條的情感,色彩的冷暖、空間的布局,讓兒童自己去嘗試、體會。例如在《有個性的線條》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告訴兒童不同的線條有不同的情感,直線穩重,曲線活潑,折線多變。在布置作業畫家鄉的風景時,引導學生思考你的家鄉是寧靜的還是熱鬧的,用不同個性的線條去勾勒家鄉里不同感覺的情景。
當兒童畫慣了經常畫的物品,他們就不會覺得難畫。比如一個室外的場景,兒童一般會想到紅日、藍天、白云和青草地。教師要提高兒童的繪畫水平,必須打破這種思維方式,增加學習難度,讓兒童改變慣性思維,積極地應對沒有經驗的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在充分地發揮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時,教師不要不過多干涉,對于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或畫得不好的地方不要指指點點。教師經常性地指點會干擾兒童的思維。另外,不要用常規的模式化練習法來限制兒童思維。比如成人的簡筆畫訓練。這與民主教學完全背道而馳,兒童無法在畫面中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以為教師提供的就是標準答案,他們將會因為達不到標準答案而覺得自己不會畫畫,產生依賴和自卑心理。
當兒童發現了群體的力量比個體的力量更大時,他們會愿意相聚成團隊。教師要培養兒童合作的意識,認識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優點,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在繪畫過程中,遇到問題不是馬上問老師,多和團隊的成員交流,一起解決問題,在過程中的磨礪更有利于兒童的經驗總結。
兒童靠感性去認知世界,通過感官去判斷事物。他們直接地感受藝術,是感性的認識。教師要用兒童更便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告訴他們真善美,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用學生的真實體驗引導他們用原始的、純樸的、真誠的童心去感受美術的魅力,判斷美與丑。
綜上所述,教師不能忽視兒童繪畫心理,要給予一定的理解和尊重,在美術教育中更好地用繪畫來培養兒童應對各種復雜情境的良好品質,促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