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口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 其重要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口譯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求特殊的技能,需要專門的訓練,決不是會說外語就能勝任,一個合格的口譯員應在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都達到較高的水平,針對口譯工作的專門特點和要求,口譯人員自身也應具有不同于筆譯人員的其他素質。本文從分析口譯特點入手,探討其對譯員素質的要求。
口譯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需要精通語言文字、具有廣博知識和一定文字修養的綜合藝術,同時還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外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一般來說,口譯過程為語言信號的輸入、處理和和輸出,即輸入---理解---輸出。具體可以分為語言信息接收---解碼---記憶---編碼---表達五個階段。因此,在口譯過程中,譯員首先要具備過硬的聽力能力,在第一時間接收并理解發言者發出的信息,并隨之將其翻譯成聽眾能聽懂的目的語。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有六個:口音、語感、詞匯量、知識面、注意力以及音量與干擾。發音者的不同口音與語速會給譯員的聽力帶來極大的挑戰,而講述內容會涉及各方面的專業或綜合知識,也會給譯員的知識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譯員還必須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互譯規律,擁有快速準確的遣詞造句能力,將本族語與目的語進行自由的轉換。總之,口譯是一種要求跨越不同語言、專業、文化來進行雙向溝通的難度極大的工作。
從操作性質看,口譯屬于“單打一”的“個體勞動”,譯員的工作獨立性強,其責任性自然也大。通常,譯員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始終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譯員必須獨立處理隨時都可能碰到的問題,更無退路可走。翻譯時,譯員不可能查詢工具書或有關參考資料,也不能頻頻要求對方重復話語,解釋難點。由此可見,現場口譯的難度比筆譯的難度要大得多。
口譯的高強度體現在短時間內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曾有人計算過同聲傳譯員一天的工作量,得出以下幾個數字:每天緊張工作2-3小時,相當于處理2萬個詞匯,加上3-4小時聽的時間,其緊張程度至少同會議參加者一樣,再加上其準備工作,認真負責的譯員往往在前一天晚上乃至幾天前就開始研究會議的工作文件。據統計口譯譯員的工作量是筆譯譯員的10倍,而且必須按30倍的速度完成。者會引起譯員生理及心理的高度緊張,從而導致其身心嚴重失調疲勞,而且不易消失,積勞成疾。
口譯工作具有其緊迫性和臨場性特點,并且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口譯員因而需承受場景氣氛的壓力。口譯場面有時比較隨和,例如導游翻譯,有時則比較嚴肅,如會議翻譯。正式場合的嚴肅氣氛會給經驗不足的譯員造成心理壓力,緊張的情緒會影響譯員的自信心,怯場的心態會使譯員口誤頻生,場景氣氛的瞬息萬變會使譯員反應遲鈍,從而影響翻譯水平的正常發揮。由此可見,譯員的心理因素與翻譯質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口譯活動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作為譯員,要對自己的口譯負責,不可信口開河,草率了事,更不可胡譯、亂譯。譯語不可隨意收回,許多口譯活動無后續補救機會,譯員必須遵循“譯責自負”的原則。譯員的翻譯行為不應有意掩飾或調和某種場景氣氛,而應如實地反映口譯現場氣氛。此外,口譯的轉譯精神和表達形式不可被場景氣氛淹沒,當然也不應凌駕場景氣氛之上。
口譯是一門專業要求很高的職業,雖然略通雙語的人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口語翻譯工作,但其無法承擔正式的口譯任務。深要成為一名稱職的涉外譯員需要經過專門學習和強化訓練,譯員必須有扎實的雙語能力,熟悉兩種語言的句法特征及句法習慣,具備對漢英兩種語言正確的理解和純熟的運用能力,同時也要了解雙語的文化底蘊。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對同一事物在觀察、理解、思維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英語中名詞的使用頻率較高,而漢語則偏愛動詞;英語中常見被動句,漢語中少見被動句;英語表達的邏輯關系外顯,而漢語則隱其邏輯于句內。有時這些都了解了,但母語語言詞匯缺乏,或者譯者表達詞不達意,缺少意境,也是對源語言的一種褻瀆。
首先,接受口譯任務后,一定要做一些譯前準備工作。對翻譯內容有所了解,便于自我語料庫的補充。因口譯的場合、形式多種多樣,事先也要弄清所承擔口譯的形式。有時候是以演講方式。遇有這種情況,應對演講人所要講的課題,語言風格,最好連聽眾情況都有所了解,才不至于臨場慌亂,更可為譯員本身選擇詞匯方面給予很大幫助。承擔陪同口譯時更要重視外賓背景資料的了解程度,如外賓中英文名字的標準互譯與讀音、身份地位、文化程度、從事職業、常住地區等,可以通過這種初步了解去適應外賓的語音、語調。更為重要是,這種譯前準備可以消除臨場緊張感。譯前準備并不僅僅拘泥于專業上,還包括心理和體能方面的儲備。最好事前詢問任務所需要的實際時間,看是否在譯員可承受范圍內,有助于譯員穩定情緒,并根據任務場合選擇合適的服裝。
在口譯工作中,或者與外賓交談中,涉及面很廣,有時事先無法預料。這就需要平時多注意翻譯以外知識學習,并不斷延伸廣度和深度,把自己努力歷練成一本百科全書。翻譯界有句俗話說得好:“A translator has to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翻譯過來就是:“譯員對有些事要無所不曉,對有些事又要略知一二。”大的方面可能會涉及經濟,政治,人文,和社會生活等方面,而小的方面可能會體現在本土語言的詼諧幽默方式,文學名著,著名人物,更要熟知跨文化間的異同。
口譯工作具有強度高、壓力大的特點,這對譯員的應變能力、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有較高的要求。翻譯的場景千變萬化,內容多種多樣,快速反應不僅譯員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也得益于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積累。因此譯員要注意突破心理障礙,培養從容面對、充滿自信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具體做法是平日多練在公眾面前講話,做好充分的譯前準備工作,包括了解工作內容,熟悉專業術語等,做到心中有數,以防情緒緊張而影響翻譯質量。
另外,口譯時,要抓住精髓,精準理解源語者所表達的意思。譯員在聽取講話人內容的同時也要進行理解吸收話語內容,并能判斷出哪些是講話人的中心內容,哪些是啰嗦廢話,從而對思想進行整合處理。講話人在即席發言時,腦海中往往只有一條主線,但是實際表達時卻是言語零亂,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其中必然有一些重復、啰嗦廢話。甚至有些講話人本來就不善言辭,經常會東拉西扯,不知所云。這時,譯員就要善于整合,要在不遺漏講話基本內容前提下,敢于刪掉那些廢話,譯出主要內容。
譯員要有出眾的記憶力,這一點是由口譯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據說,國際會議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該會主席卡明克爾能背誦歌德《浮士德》的第一、二部。交替傳譯員有時一口氣要翻譯3-15分鐘的話,相當于500-2500詞匯,而且不能刪減、轉述、編造,更不能違背原意。口譯的臨常性要求記憶與解碼之間無明顯的時間差。因此,口譯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員的記憶力。口譯的記憶包括心記和筆記兩種形式,而筆記只能起輔助作用,至于怎樣把整個講話連貫地表達出來則完全依靠譯員的記憶力,而廣博的知識與積極的記憶有著一定的關系。
口譯這一高責任工作不僅要求譯員忠實原文和場景,還要求涉外譯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國主義情操。譯員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祖國的形象、民族的風貌和機構的利益。因此,譯員在口譯工作以及在與其工作有關的活動中,應遵守外事紀律、嚴守國家機密、嚴守所代表的機構的機密,忠于職守,不自行其事,不做有損國格和人格之事。
口譯工作是一種永無止境的學習完善過程,譯員必須結合口譯工作特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和語言基本功以及個人潛質,充分做好譯前準備工作,盡可能詳盡地搞清會談主題、目的,具體環境、有關術語和具體表達法,做到有備無患,調整好心態,確保每一次口譯工作的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