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 王藝錠

遲福林踏上海南的土地已整整三十載。他剛來的時候,海南還是廣東省的一個行政區,島上雖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熱帶南國的美麗風光,卻極為閉塞、貧窮,連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車馬所到之處塵土飛揚;晚上,他和同事擠在悶熱嘈雜的招待所里,思考著這片土地的未來。他沒有想到,自己在這里一待就是30年。
200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之際,遲福林曾出過一本書。他在書中寫下這樣一段話:“雖然海南島的工作、生活環境同北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很快就愛上了這片熱土。轉瞬間,20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與海南的這份感情已難以割舍。這里,有我喜歡的青山綠水,更有我愿意為之奮斗的事業。盡管這20年間時有坎坷和失落,但更多的是希望與追求,是不懈的努力。”
在今年出版的新書《我的海南夢》的序言上,他保留了這段話,并加上了一句:“說句實話,我對海南的夢想與追求有增無減。”10年過去了,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而今年4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給“三十而立”的海南送上的生日大禮——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更令他感到激動與振奮。海南的下一個30年怎么走,如何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發展面臨的短板如何解決?作為立足海南的改革智庫——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的帶頭人,他從未停止過思考與探索。

遲福林新書《我的海南夢:癡心熱土三十載》。
在鄧小平的倡導下,1988年,中央作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并明確海南可以實行比其他經濟特區更加靈活的政策。自此,海南開始了“大開放”的諸多探索。當年,遲福林作為第一個到海南報到的中央下派干部,參與并見證了海南探索“大開放”的歷程。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海南省的決定》《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30年前的這一天,我在京參加了廣東省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舉辦的午宴。那天中午,我多喝了幾口酒,為自己能見證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感到榮幸,為能投身我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事業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和價值感到興奮。
今年,海南迎來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這是一個值得好好紀念的日子。一方面,我為 30年來海南發生的巨變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拿幾個數字來說:2017年,海南GDP總量是1987年的77.9倍,人均GDP為52.4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27.7倍。 沒有30年的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海南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
另一方面,我為海南建省30年后經濟發展尚未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同發達地區的差距有所拉大而感到巨大壓力。也拿幾個數字來說:1988年底,海南的GDP總量是廣東的1/15,2017年為1/20;1987年海南的GDP總量比深圳還略高一點,2017年僅為深圳的1/5左右。這說明,海南發展潛力還遠未釋放出來,海南的改革開放還大有文章可做。
這兩組數字,使我在欣喜的同時,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30年來,我始終沒忘鄧小平1987年講的兩句話,他說:“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海南島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這個“很了不起”,鼓舞了多少人為之努力探索。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從一個封閉半封閉的國防前哨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從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地區之一成為享譽世界的國際旅游島,在做“很了不起”這篇大文章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仍未完全實現“很了不起”的目標。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海南要下力氣繼續做好“很了不起”這篇大文章。
30年間,遲福林在海南經歷了兩個工作單位。1988—1991年,他擔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體制改革辦公室主要負責人。這4年多時間里,他和30多位同事不分晝夜、加班加點,為大特區的發展出謀劃策。“可以說,那是一個改革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對記者回憶道。1991年11月1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成立,遲福林開始了另一段創業生涯。本著“立足海南”的宗旨,他和同事們從未停止對海南改革開放事業的追求與探索,在許多海南改革發展的關鍵節點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1年,隨著海南開發進程的加快,進出島交通問題日益嚴峻,省里咬著牙從只有兩三個億的省級地方財政盤子中拿出1000萬元,籌建海南航空公司。用海航董事長陳鋒的話說,這1000萬元連一個“機翅膀”都買不到,怎么辦?出路在哪里?
次年初,負責籌建海南航空的陳鋒、王健找到我,要求申報股份制改革試點。這個請求,給我出了一個大難題。因為當初國家明令禁止航空公司搞股份制。到底該怎么辦?召開會議討論這件事,肯定通不過。沒辦法,我只能深夜打電話給在京開會的劉劍鋒省長。電話里,劉省長十分明確:權力在你手里,你掂量著辦。我知道了劉省長對此事的態度。于是,我對省長表態:如果出了事,完全是我的責任。就這樣,當天夜里,我簽署了批準海南航空進行股份制試點的文件,并且破格批準海航以1:20的比例(當時海南存量與增量控制的比例是1:1.3)發行股票。海航正是用募集的這2億元資金租賃了3架波音737飛機開始起步的,才有了如今的發展。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通航后,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中增創海南經濟特區新優勢的時候,我提出了三亞建設國際化旅游城市的思路。時任三亞市委主要領導很重視這個建議,同我談了幾次。
1996年,在海南省理論研討會上,我建議國家盡快明確三亞市為國際性旅游城市,并給予相應的改革試點權力和政策支持,旨在吸引更多外商投資三亞旅游建設,提高三亞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吸引大量國際游客。1998年4月16日,在海南跨世紀發展研討會上,我又提出“創造條件,盡快把三亞宣布為國際化旅游城市”。5月,中改院提交了《關于建設三亞國際化旅游城市的建議報告》。2000—2009年,我帶領中改院的研究團隊提出并形成國際旅游島的思路建議。省委省政府結合海南實際,反復研討,最終采納了中改院關于國際旅游島的建議,并且向中央進行了申報。

1988年,海南海口市街頭的冷飲攤。

1991年11月1日,遲福林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成立時留影。
應該說,那些年我與中改院的同事相當一部分經歷是在為國際旅游島鼓與呼,為海南產業開放鼓與呼。
今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一下發,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說,海南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春”。但遲福林深知,要建成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并非易事,海南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卻也面臨不少短板,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作為政策建議者,他仍感任重道遠。
海南要進一步發展,我認為有幾件事很重要。首先,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要釋放巨大的經濟活力,一定要在制度創新上下大功夫,形成一個與大開放相適應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其次,一定要做好開放這篇大文章,島嶼經濟體的活力、競爭力在于開放,尤其要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形成海南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第三就是人才,如何能夠通過改革開放搭建各類平臺,吸引海內外人才投身于海南的建設中,這是個大問題。
在爭奪人才方面,海南必須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子,要有新的激勵辦法。首先是發展的激勵,海南吸引人才必須用社會化、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比如說搭建各種市場的平臺、事業的平臺,給大家創造環境,從而吸引人才,而不是靠行政作用。海南剛辦經濟特區時,出現了“十萬人才下海南”的壯觀景象,當時海南的條件跟現在比不可同日而語,極其落后,但還是吸引了那么多人到海南創業、尋夢。這說明,只要能創造各種機會,大家就自然會到海南來。
其次,吸引人才需要有一個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比如稅收的優惠,比如提供好的教育、醫療條件。我記得,在一次總理座談會上,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談到,他們從硅谷招來的許多高科技人才都因為北京的空氣問題離職了。我當時問他能不能考慮將公司遷到海南來,他說,如果海南能夠解決老人的看病問題和小孩的教育問題,他會考慮選擇海南。
目前, 國際上還沒有一個這么大面積成功地發展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的經驗,海南必須借鑒國際上各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時突出自己的特點,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比如新加坡在法治化建設上、貿易規則管理上的經驗值得學習,香港的國際消費中心和服務業做得特別好,各有各的優勢,我們要借鑒不同地方最成功的經驗,而不是哪一種模式的單一照搬。
海南獨特的資源優勢、氣候條件,使它成為發展醫療健康養老產業的一個最佳選地。國內對健康醫療的需求日益上升,將成為支撐海南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大市場。同時,海南有開放政策的支撐,在全國擁有最開放的醫療健康產業的相關政策。
比如,海南發展醫療健康養老產業,將會帶動以醫療健康為重點的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比如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會帶動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它會帶來大量的健康醫療服務機構到海南落戶,甚至一些國際知名的機構,從而形成以海南為基地,面向全國甚至面向東南亞的一個醫療健康勝地。
海南30年的發展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歷史性縮影。改革開放使海南從一個邊陲小島變成了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極大地迸發了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形成了一個初步繁榮的寶島。海南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決策是對的,證明了中央辦經濟特區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改革開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中央作出的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既是海南“三十而立”的一個重大機遇,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它必將大大提升我國改革開放在整個世界的影響,也必將推動我國在區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標志著我們的改革再出發。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慶祝方式是改革的行動。中央決定海南建自由貿易區也好,建自由貿易港也好,是以務實的重大改革舉措來紀念我們的改革開放40年。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我們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表明了中國將改革開放大旗一扛到底的氣魄。所以它是下一輪30年或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的開始。
遲福林1951年生于黑龍江,1968年入伍,1986年畢業于中央黨校,獲碩士學位。1988年從國家體改委調往海南籌備建省事宜,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2018年4月,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新書《我的海南夢:癡心熱土三十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