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時代》5月7日封面文章
瑞士網球“球王”費德勒已經36歲了,卻仍能奪得大滿貫,他獲評《時代》今年的“百位影響力人物”之一,并登上封面。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親自撰文向他致敬:“費德勒是網球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總是用驚艷的表現打破人類對自身極限的認識。”與運動場上的耀眼光芒相比,費德勒在賽場外的工作鮮為人知。15年前,他去了母親的故鄉南非,那里的貧困兒童激起了他的使命感。于是他設立慈善基金會,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募集捐款,希望能幫助貧困兒童改善生活條件。他的所作所為也得到了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公益領袖的支持。“盡管我不認為我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能夠通過自己的基金去解決一些問題。”費德勒說。

英國《新政治家》4月26日封面文章
英國正在脫歐和限制移民的路上越走越遠,一些分析人士將這一趨勢形容為“因諾克·鮑威爾的復仇”。上世紀40年代末,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因諾克·鮑威爾踏入政壇,他認為歐洲政治同盟對英國獨立主權有威脅,還警告“過量移民會對英國造成不利影響”,這讓他名聲掃地,成了“狹隘種族主義者”的代名詞。如今,鮑威爾去世已經20年,他的政治主張卻被保守黨全盤復活,并成為英國政壇的主流思想,他簡直像一個白白挨了罵的先知。英國將在他70多年前開辟的路上走多遠?誰知道呢!

美國《紐約客》4月23日封面文章
美國畫家霍克尼最近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舉辦了繪畫展,這位年逾八十歲的藝術家仍醉心于創作,還為《紐約客》封面創作了《道路》。《道路》的靈感來源于荷蘭畫家霍貝瑪的油畫《米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在霍貝瑪的筆下,漫長道路和高大樹木消失在視線盡頭,讓觀者宛如身臨其境。霍克尼將霍貝瑪的手法稱為“立體主義”。為達到同樣效果,霍克尼在創作《道路》時,用分割畫布的方式,人為制造透視效果,賦予觀者立體化感受。“就好像你穿越了隧道,眼前的一切都會鋪展開。”霍克尼說。

韓國《朝鮮周刊》4月29日封面文章
坂井隆曾是日本法務省公安調查廳調查部長,雖然他已經于2012年退休,但仍是日本分析朝鮮情報的重要一員,有“日本最優秀的半島問題專家”之稱。近日,他接受《朝鮮周刊》專訪時說,朝鮮強行推進導彈開發與核試驗,并非為了進行戰爭,而是為了保障國家政權。朝鮮在核試驗后轉向對話路線,并在南北首腦會晤進入倒計時之際明確宣布“止核”,即表明了這一點。韓國很多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對朝談話的基礎是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坂井隆對此也不認同。他認為,國際社會針對朝鮮進行的制裁并沒有多大功效,關鍵是觀察朝鮮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同意對話,弄清楚朝鮮態度轉變的原因。

德國《明鏡周刊》4月21日封面文章
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試圖讓法國成為歐洲的領導國和世界民主的捍衛者,為此,他十分需要政治伙伴的幫助。但德國總理默克爾拒絕聯手,一向秉持實用主義的她無意當拯救世界的羅賓漢。在俄羅斯前間諜中毒案中,盡管英國不斷施壓,德國仍不愿出手制裁俄羅斯,馬克龍則站在英國一邊。兩人在對待特朗普的態度上分歧更多。特朗普與馬克龍“打得火熱”,默克爾則對特朗普不尊重女性的言行十分反感。分析認為,德法兩國領導人的分歧或對歐洲一體化不利,馬克龍難以獨自實現宏偉計劃。

《新聞周刊》日文版4月24日封面文章
1993年起,日本建立了技能實習生制度,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到日本工廠學習技能,同時緩解日本勞動力不足的壓力。但由于制度漏洞和監管不力,技能實習生制度演變成一場騙局。技能實習生大多來自貧困地區,總數約有25萬,這批人來到日本后才發現,工廠提供的住宿地狹小且條件惡劣,“工廠以低廉薪水強迫我們長時間勞動,有時甚至會被限制人身自由,那一年半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時期。”一名曾在日本做過技能實習生的人說。許多專家呼吁,取消技能實習生制度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