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米旦·居來提(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土爾扈特部落屬于我國衛(wèi)拉特蒙古族四大部落,衛(wèi)拉特蒙古族在其長期歷史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比較復雜的分化組合過程。早在明朝末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huán)境,土爾扈特人遷途到了沙俄統(tǒng)治下的沃爾加河下游。直到1771年土爾扈特人民在其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反抗沙俄壓迫,經(jīng)歷千辛萬苦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xiàn)今,新疆的土爾扈特人主要聚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賽爾蒙古自治縣。他們都在這片富饒肥沃的草原上共同守護邊疆,對于屯墾戍邊做出了巨大貢獻。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蹈,深受蒙古族男女老少的青睞,薩吾爾登經(jīng)過漫長的生活沉淀,在新疆蒙古族民間形成十二種托布秀爾彈奏的薩吾爾登舞曲,這些舞曲的許多素材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中,凝聚了蒙古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薩吾爾登正是形成于這種文化變遷的歷史長河之中,在與社會不斷的磨合、適應過程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民族文化。
第一種:《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的民間舞蹈,并且有獨特的地方特點,統(tǒng)稱為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意思是“隨著托布秀爾琴聲舞動起來跳的意思。”薩吾爾登的音樂節(jié)奏從緩慢到鏗鏘有力,節(jié)奏為6/8,中速舞姿沉穩(wěn)而有力,帶有一種高傲自信的氣質。
第二種:《嗨登薩吾爾登》,“嗨登”是蒙古族老人對少女的一種稱呼。在節(jié)日里或在盛宴上,少女們穿著盛裝,服裝上會有很多小鈴鐺,當鈴鐺響起時,就知道小姑娘在歡快的跳著薩吾爾登。老藝人們會唱起贊美歌,曲調優(yōu)美、歡快,少女們的舞姿含蓄而熱情。
第三種:《薩吾爾叮叮》,是贊美和鼓勵孩子們在跳薩吾爾登時的一種形式,同時帶有伴唱,跟“嗨登薩吾爾登”的形式一樣。但托布秀爾彈奏的曲子在風格上有一定差異,前一個比較優(yōu)美中帶有歡快的節(jié)奏,另一個彈奏出來的曲子,節(jié)奏感比較歡快沉穩(wěn)中帶有動感。
第四種:《棗格薩薩吾爾登》,跳舞時音樂帶有明顯停頓節(jié)奏的薩吾爾登,叫做“棗格薩”(停頓)薩吾爾登,這首彈奏曲主要表現(xiàn)薩吾爾登的手腕動作。薩吾爾登原生態(tài)舞姿的姿態(tài),跳舞時上身以手腕動作為主,提腕,壓腕,推腕,還有一種是手心朝里往外翻,這種動作應該是模仿托布秀爾彈奏手法而來的一種跳法,所以手腕上比較用力,但五指是處于放松的自然狀態(tài)中,下身動作基本上前后腳以半蹲為主,隨著手腕的跳動,下身稍有挪動,轉身或有些踏步動作。因此,薩吾爾登的動作主要表現(xiàn)在手腕上,來帶動身體的韻律。
第五種:《錫伯塔拉登薩吾爾登》,這是蒙古族對錫伯民族的一種稱呼。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因生活環(huán)境因素,形成了他們最好的特點,能掌握多種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而且能非常地道的唱出哈薩克和維吾爾族的歌曲。所以《錫伯塔拉登薩吾爾登》這首托部秀爾彈奏是舞曲專門來表達新疆蒙古族和錫伯族的友情。
第六種:《東恩當奴庫太托爾勒格》,是以一位女人的名字——托爾勒格,匿名的托爾勒格的女人,穿著長裙,頭飾中間鑲著一顆寶石,明亮閃爍每當她跳起薩吾爾登的時候,不管她怎么舞動,她的裙角缺絲毫不動,所以人們?yōu)榱速澝浪_吾爾登時穩(wěn)重高雅的氣質,就用了她的名字稱之為“托爾勒格薩吾爾登”。
第七種:《索和爾庫格遜》,意思是瞎子老頭,主要時模仿瞎子老頭在跳薩吾爾登時的幽默情景。
第八種:《敖日格提克》,意思是公山羊。模仿山羊跳躍的動作而跳起的薩吾爾登,托布秀爾彈奏曲具有山羊跳躍感的節(jié)奏,形象的描繪了公山羊攀爬在懸崖峭壁的矯健優(yōu)美的姿態(tài)。
第九種:《巴勒金凱熱勒》,意思是巴勒金的黑走馬。巴勒金是人名,他有一匹非常出色的棗紅馬(凱熱勒),人們都喜歡它給它起了名字叫巴勒金凱熱勒。模仿馬在走路時時快時慢的各種姿態(tài)爾跳起的薩吾爾登,并形成了巴勒金凱熱勒薩吾爾登彈奏舞曲。
第十種:《焦熱哈熱勒》,意思是黑色的走馬,也是模仿馬的各種形態(tài)的薩吾爾登舞曲。
第十一種:《于丹夏》,是敲門的意思,模仿敲門聲的節(jié)奏和姿態(tài),來跳薩吾爾登。在寒冷的冬天里人們出去打獵,在路途中遇到人家時,就想敲門進去避一避寒。敲門時因為很冷,手一張一握的敲門動作形成了薩吾爾登舞姿。
第十二種:《埃勒都、代勒都》,是兩兄弟的名字,以兩兄弟的名字匿名的薩吾爾登彈奏曲。
新疆蒙古族每逢那達慕節(jié)、婚禮、聚會等重大節(jié)日都會有薩吾爾登的身影。因此,它融入了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的歷史、文化、習俗、情感和審美情趣。它更是新疆蒙古族在長期的集體勞動和社會創(chuàng)造中形成的藝術結晶,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娛樂價值。薩吾爾登的舞蹈動作簡單易學,跟隨音樂即興發(fā)揮表達情感,同時參與人員的年齡和身份均不受限制,一般在民間的薩吾爾登活動中,除了蒙古族外還有大量錫伯族、哈薩克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等民族的舞者一起參與其中,恰好通過薩吾爾登這一媒介提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的渠道。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蒙古族的生活內容,也豐富了其他民族生活的精神世界。因此,博州薩吾爾登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
薩吾爾登以極其優(yōu)美的舞姿和動聽的托布秀爾樂曲得到了全疆各地人民的青睞。由于薩吾爾登在民間的表演形式多以大型群舞為主,所以被認定為群眾性的民間文化活動。如今,在全疆各地的重大節(jié)日或文藝晚會中,都能見到薩吾爾登的身影,那優(yōu)美的舞姿和動聽的托布秀爾琴聲似乎訴說著新疆蒙古族內心的最強音。例如由編導吐婭創(chuàng)編的作品《嗨登薩吾爾登》、《母親薩吾爾登》等,這些作品都反映著博州蒙古族薩吾爾登的魅力。因此,薩吾爾登藝術具有意義深遠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值得我們更好的挖掘與保護。
一個民族的舞蹈往往代表了這個民族的精神和內涵。薩吾爾登正是如此,它以歡快的節(jié)奏和多變的動作形式展現(xiàn)著博州蒙古人的豪爽與瀟灑,致使許多編導采用這一形式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薩吾爾登這一舞蹈形式,主要的手段是就是傳承與教育教學。博州第二中學的課間操就是以薩吾爾登的形式進行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感。新疆部分地區(qū)的老年大學也在開展薩吾爾登的學習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還陶冶了藝術情操。除了上述案例外,典型的教學與傳承案例是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師生曾多次前往新疆博州一帶進行民間采風調研,收集了大量的薩吾爾登舞蹈元素和語匯,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組合編排,使得博州薩吾爾登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得到廣泛的關注。我認為薩吾爾登不應該只存在于民間,如此高貴和極具價值的藝術理應得到更多人的了解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