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甘肅 天水市 741000)
引言:戲曲表演是戲曲藝術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的重要表象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它通過將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如舞蹈藝術、音樂藝術、武術藝術、服裝藝術、語言對白等進行有機結合,進行故事人物的刻畫與故事情節的展示。而舞蹈作為戲曲表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情感、提升表演藝術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隨著戲曲的現代化發展,對戲曲舞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最為戲曲舞蹈表演者,有必要認知戲曲舞蹈,掌握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
戲曲舞蹈(dance in Chinese opera)是中國傳統戲曲的重要表現手段,貫穿于戲曲演員所有的動作、神態與表情中,是中國傳統舞蹈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傳統戲曲劇中的多元化發展,戲曲舞蹈在借鑒與改進中國傳統舞蹈、民間舞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具有自身獨特的韻律與規律,并對其他舞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董江河在《中國古典舞發展中的價值分析》中明確指出:“中國戲曲藝術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審美觀……戲曲舞蹈在中國古典舞形成發展歷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基礎性作用”[1]。
以秦腔為例,在戲曲表演過程中,戲曲舞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著名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認為:在戲曲表演中,舞蹈以其特有的形式將自身藝術特征與藝術魅力融入到戲曲中,并隨著戲曲劇情的不斷發展,進行戲曲人物的刻畫與故事情節的展現,戲曲舞蹈伴隨著戲曲的發展而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戲曲表演的創新與發展[2]。由此可見,戲曲舞蹈是戲曲表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與戲曲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在豐富戲曲表演內涵,增強戲曲提升戲曲表演生動性與靈活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秦腔而言,秦腔起源于中國古代陜西地區的民間歌舞,形成在秦、精進在漢、完成與元、發展與推廣與明清,是我國相對古老的傳統劇種之一。秦腔作為古老的戲曲藝術,其藝術表演富含濃厚的生活氣息且程式嚴禁。就秦腔表演技巧而言,如“趟馬”、“吐火”、“翎子功”、“水袖功”、“耍火棍”、“帽翅功”等,皆是基于生活的舞蹈化、程式化表現。即根據故事情節,聯系生活情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高度提煉,利用藝術法的舞蹈動作對其進行處理,并在戲曲表演中以“做”與“打”的形式進行具體體現,從而使戲曲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賦予戲曲表演強大的生活表現力。例如,秦腔《水淹泗州》中,水母因為石庭芳逃脫而感到羞怒,在率領水族進行追趕過程中與天兵發生沖突。在此時表演過程中,借助戲曲舞蹈“劃圓圈”的藝術特征,在不踏出舞臺的情況下,將與天兵斗爭的恢弘場景逼真的展現給觀眾,并通過下腰、臥魚、長綢、上下旋舞動作,凸顯水母的武藝高超。在此過程中,戲曲舞蹈的運用,使《水淹泗州》戲曲表演更為生活、流暢、活潑與和諧[3]。
此外,“寫意美”是中國戲曲的藝術共性,秦腔也不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時戲曲在表壓過程中,其動作、語言皆具有寫意的特征。加之,戲曲表演過程中,舞蹈場景皆為虛擬場景,如何在虛擬場景中,凸顯戲曲的真實性,需要演員通過自身技藝進行體現。例如,就“開門”而言,在戲曲編創過程中,采用“刪繁就簡,突出重點”的方式,將日常生活“開門”動作進行處理,形成符合戲曲舞蹈表演的動作。而如何使這一動作生動形象的展示給觀眾,需要演員依據固定程式,以或美化或放大或夸張的形式,進行表演,使虛擬情景真實體現。
進行戲曲人物形象的準確刻畫,是所有戲曲表演的根本要求。而在戲曲表演中,人物性格、人物內心活動、人物情感變化的具體體現,離不開外部形象的塑造。而演員在進行外部形象塑造過程中,除借助臉譜、服飾外,最主要的是通過舞蹈動作進行人物內在情感的抒發,實現戲曲人物形象的刻畫。通常情況下,在一些戲曲表演中,具有一套豐富的舞蹈詞匯,如秦腔《打臺》天官的“打碗”,即將一只碗擲于空中,使其飛轉,并將另一只萬飛出擊打,使二者在空中碎裂,用以增強人物魅力,調動觀眾對人物的興趣;秦腔《虎頭橋》、《淤泥河》以及《八義圖》中的“耍牙”能夠增強人物形象的兇惡性,使觀眾對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在戲曲表演中,舞蹈動作與神態的協調搭配,能夠更好的表現人物神情儀態,進行人物性格的塑造,反映人物內心活動。例如,在秦腔折子戲《擋馬》中,根據楊八姐性格特征,即“剛中帶柔,柔中見情,情義并重”,利用一系列舞蹈動作(持劍、劈劍、前俯等)與眼神(氣憤、惱怒)塑造人物舞臺形象,將人物內心的焦急、氣憤情感展現給觀眾。
戲曲舞蹈在戲曲表演中的應用,對提升戲曲藝術審美性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在戲曲表演過程中,只有明確認識與掌握戲曲舞蹈所具有的藝術價值,才能促進舞蹈與戲曲的完美融合,推動戲曲表演的優化發展,實現戲曲表演藝術審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進行戲曲表演過程中,戲曲舞蹈出具有虛擬化、程式化等特點外,也需具有舞蹈藝術化的特點,能夠在舞臺表演中,給觀眾一種“美”的感知與體驗。例如,在秦腔《戲妖》中,玉鼠精作為攔截唐曾一行西天取經的女妖,在進行舞臺表演時,其行為、動作、神態應符合“女妖”的標準。對此,在其與孫悟空所幻化的小沙彌戲耍時,可將舞蹈藝術中的“柔”、“輕”、“繞”、“飄”等動作應用到表演中,提升動作的藝術美感。此外,在進行戲曲表演時,可通過獨舞的形式,進行“以舞傳情”,實現生活中美好情感與事物的提煉、凝聚,增強戲曲感染力。
在戲曲表演中,要想實現戲曲舞蹈作用的充分發揮,首先應對戲曲舞蹈的重要性具有明確的認知與了解,并能夠熟練掌握戲曲表演的技巧,保證戲曲表演中程式化技巧實際應用的規范性、準確性。其次,注重戲曲舞蹈與演唱的有機結合,提升舞蹈動作、神態、音樂旋律、唱詞之間的和諧性,提升戲曲表演現代審美價值,增強戲曲表演的藝術美。與此同時,在戲曲表演過程中,戲曲舞蹈出具備高超、精湛的舞臺技藝外,也應具備“精”、“氣”、“神”三要素,實現精神、氣韻、神情的渾然一體,做到人物刻畫與表現的融會貫通。此外,在戲曲表演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具備“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精神與品質,注重身體靈活性、協調性的提升,在舞蹈技藝傳承過程中,能夠根據戲曲表演需求進行創新,賦予戲曲表演新的生命力。
結論:綜上所述,戲曲舞蹈在豐富戲曲表演內涵,刻畫戲曲表演人物情感,增強戲曲表演藝術價值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戲曲舞蹈及其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旨在加強對戲曲舞蹈的認知,促進舞蹈表演與戲曲表演的有效融合,實現中國戲曲魅力的充分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