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卿
王老太在70多歲的時候忽然突發奇想,賣掉了自己唯一住房,環球玩了一圈,剩下一些錢給自己報了個養老院。王老太的獨生女兒靜靜對此很憤慨,因為本來打算等老太太百年之后繼承房產。結果現在80歲的王老太住在養老院,這幾年身體越來越不好,靜靜也不怎么去看望。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也越來越放飛自我,不甘于寂寞,退休生活多姿多彩。當“我花錢我快樂”遭遇“無繼承不贍養”,歷盡千帆的老年人還能不能安享晚年?兒女履行贍養義務可不可以講條件?尊老敬老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一些誤區。
80歲的王老太在養老院孤單度日,天天念叨著靜靜的名字,每次電話中靜靜都以工作忙為借口拒絕前來探望。無奈之下,王老太將靜靜告上了法院,要求靜靜履行贍養義務。
在法庭上,王老太稱可以用存款及養老金支付養老院的費用,不需要靜靜給付贍養費,只要求靜靜每個月來看望自己。對于老人的這個要求,靜靜表示無法滿足。
最終,法院在協調未果的情況下,判決支持了王老太的訴訟請求。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2條規定,老年人對個人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在退休后,處分自己的財產,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子女不應干涉,這些財產當然更不能作為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籌碼。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4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18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也是大家常說的“常回家看看”條款。
繼承與贍養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法律關系,贍養人不得以無財產繼承為由不履行贍養義務,同樣也不得以放棄繼承權為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這些不僅違反法律規定,也不符合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應當在物質上、精神上、生活上給予老人全方位的關心和愛護,鼓勵老人健康、快樂地生活,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愉快地安度晚年。
隨著“常回家看看”條款的出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通過法律手段達到子女探視的目的。各地陸續做出了支持老年人探望請求的判決,但部分判決在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現實阻力。因為在很多客觀情況下,贍養人是無法做到“經常性”探望的,比如因學業、工作原因導致的贍養人與老年人各處異地,甚至不在同一國家,贍養人缺乏必要的金錢與時間,使探望可能成為一種力不能及的奢望。回過頭來看立法原意,對于法律規定的“看望和問候”,除當面探望外,還可以通過電話、書信、語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問候。老人對于子女的要求很少,只要子女有心常與老年人聯系,使老年人沒有“被忽視、被孤立”之感,那么立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9歲的徐明(化名)最近比較煩,他被父母起訴到法院要求搬出從小就生活的房屋,限期騰房。這事還要從7年前說起。
7年前,徐明大學畢業,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徐父便把他安排到同學的公司。可徐明只干了3個月,便說工作沒意思,同事不好相處,辭職不干了。此后爸媽又幫徐明聯系過幾個工作,但他都說,“沒意思,不想干。”每天閑在家,不是睡覺,就是上網,不再去找工作。父母雖然偶爾嘮叨,但也忍了下來。后來徐明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女孩,便經常帶女孩回家過夜,甚至發展到長時間同居。徐父徐母對此非常不能接受,從諄諄教誨到嚴厲斥責,最后升級到大打出手,兒子也不知悔改,還振振有詞地說:“沒工作也有權利談戀愛。今天你們養我,到你們老了,我才會養著你們。”
徐父徐母無奈起訴到了法院。最終法院判決徐明于判決生效后6 0日內搬出所居住的房屋。
作為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人,徐明本應自食其力,卻長期依賴父母,并動不動就拿將來為父母“養老送終”說事兒,心安理得地“啃老”,卻忘了父母含辛茹苦將自己培養成人的艱辛。不管離開了父母的徐明以后生活狀況如何,在父母年老需要照顧的時候,都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履行贍養義務。
趙老先生年輕時離婚,女兒趙小姐跟母親生活。趙老先生眼見女兒工作后月入5萬,于是便起訴到法院,稱女兒十余年來對他不聞不問,未曾履行贍養義務,要求趙小姐一次性給付7年的贍養費、住房費、醫療費等費用共計52萬元。
法庭上,趙小姐很委屈,自己前年年底剛一次性給了父親18.4萬元,怎么能說逃避贍養義務呢?反而是父親多次投資失敗,想要以索要贍養費為名轉嫁公司債務。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贍養費數額應結合子女人數、收入水平、父母的經濟來源及父母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實際開銷等情況綜合確定,而非單純考慮子女的收入水平。雖然趙老先生主張自己沒有收入來源,但根據趙小姐提供的證據,近兩年間趙老先生就接連成立兩家公司。綜合考慮各項因素,法院認為趙老先生主張的贍養費金額過高,已遠遠超過生活必要開銷,因此判決趙小姐按照每月1500元的標準給付贍養費。
子女對父母確實負有法定的贍養義務,但法定的贍養義務應以維持父母日常生活所需的實際開銷為上限。司法途徑的救濟是維權的最后手段,父母與子女之間就贍養費用發生糾紛之時,雙方應當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一味執著于自身利益,融洽的親情關系遠比白紙黑字的判決書更溫暖人心。